首页 交流园地

我看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中的“乡村振兴”

信息来源:高晓亮   发布时间:2022-07-11   浏览次数:4641

2022年6月18日至21日,中国共产党湖北省第十二次代表大会在武汉隆重召开。王蒙徽同志代表中共湖北省第十一届委员会向大会作了题为《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努力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奋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报告。此次大会是在踏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征程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王蒙徽书记代表十一届省委所作的报告高屋建瓴、指路领航、令人鼓舞、催人奋进。

其中,报告中多次提到了“三农”问题,诸多政策更是不折不扣地将乡村振兴战略明细化、具体化,让我心潮澎湃,一方面,当前农村和城镇确实在诸多方面存在着不小的差距,另一方面,我也看到了乡村发展的无限潜力和广阔空间。我忍不住探究起“乡村振兴”战略的前世今生。

20世纪50年代,中国为从农业部门积累发展资本,加速工业化进程,形成了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这种结构虽然短期内推动了工业化和经济发展,但导致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城乡社会发展不均衡的问题,而农民的收入低和农村发展滞后反过来制约了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于是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中央政府对重工轻农、重城市轻农村的二元结构开始纠偏,但城乡居民之间在收入水平、公共服务上的差别并未消除。其二是调整城市化发展战略,从过去重视大城市发展到促进大中小城市体系建设。这样既可以减缓大城市病和大城市生态资源紧张、社会负担较重的问题,又可以促进城乡之间和区域之间发展更加均衡。

而关于如何实施乡村振兴,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中有较为明确的思路。

一、乡村要振兴,产业是支撑。

产业振兴能有力地夯实乡村的物质基础。产业要振兴,我认为首先要做到三点:土地流动、资金流动、产品畅销。

要让土地流动。要让土地在人才手中发挥更大的效用,所以要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在确权的基础上促进承包权自由流转。报告中指出:“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农户深入合作,建立紧密型的‘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合作模式,让农民深度融入产业链价值链,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让农户在土地流转的过程中接受培训、提高技术,促进农户增收、企业盈利、百姓受益。同时提出,“推动农业全产业链发展,实施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十百千万’工程,深入推进十大重点农业产业链建设”。

要让资金流动。我们不仅要利用好政策资金,还应利用好市场这只无形之手,适当引入社会资本,拓宽乡村投资的来源。在政府财力有限的情况下,可通过创新合作方式,降低准入门槛,引导社会资本投入道路建设、垃圾处理以及教育、医疗、养老等服务产业。报告中提到:“强化土地、资金等要素保障,引导更多社会资本投入重大项目建设。”例如在部分乡村,投资人通过改造周边人居环境、改建乡间住宅,积极发展乡村民宿、农家乐等乡村旅游项目,不仅改善了乡村环境,也带动了经济增长和村民增收。

要让产品畅销。销售产品,是实现产业振兴的重要一环。在促进产品销售的物流、信息流等方面,报告中均有涉及:不仅提到要“加快建设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更在“打造全国重要物流枢纽”中明确指出,要“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大宗商品战略中转基地、综合性农产品交易平台”,报告提出“搭建‘三农’服务平台,发挥供销社、农村金融机构等作用,健全农产品流通、农资供应、农技服务等惠农便农服务体系,支持各类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开展订单农业、加工物流、产品营销等服务,完善从田间地头到市民餐桌的农产品供应链体系”。

但由于农业生产不可控因素较多,而近年来极端天气和气象灾害频发,要保障乡村产业“稳”字当头,不仅要在农业技术、农业机械、稳价保供等方面进行有力支撑,还应积极推广农业保险,保障乡村产业整体上“稳”如泰山。

二、乡村要振兴,人才是关键。

报告中多次提到,要加强县城建设,提高县城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标准,就是要让产业振兴后继有人,要让人才引得来,留得住。

虽然自新农村建设运动以来,中央和地方政府在农村道路、水利、人居环境整治、美丽宜居乡村建设等方面的投入不断增加,但这些投入主要靠政策推动,并且目前,农村的公共基础设施与城市还是存在较大的差距,所以在报告中提到:“加强县城建设。提高县城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标准,特别是提升县城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尽快达到当地城市的平均水准。推动平台、资源、服务下沉,强化县城服务‘三农’的能力和水平。”“构建统筹县城、乡镇、村庄的三级服务体系。健全服务‘三农’的政务服务体系,加强农村电子政务建设,推动市县行政审批、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等平台向镇村延伸。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大力推动教联体、医联体等建设,引导更多资源、资金、人才向基层倾斜、向农村覆盖,提升农村地区教育、医疗、养老等基本公共服务水平。”

三、乡村要振兴,生态是基础。

作为乡村独具优势的重要资源之一,生态环境关系重大。无论发展到何时,我们都应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报告中也指出,“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和水资源管理制度。”“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推动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把生态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湖北。”

四、乡村要振兴,文化是灵魂。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没有乡村文化的繁荣,就没有真正的乡村振兴。一个只有物质繁荣的乡村不是振兴的乡村,也不能和城市一同构建起一个和谐健康的人居环境体系。

振兴乡村文化,一方面,要将乡村文化中适应时代发展的优秀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等甄别出来,继续发扬光大或者赋予其新的精神内涵,用文化中体现的“德”,激发出人性的“善”,进而扩展为社会的“治”,“构建政府、社会、村民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体系”。另一方面,可以充分挖掘乡村中优秀的民俗和非遗等传统文化,并将其与乡村旅游和其他相关产业发展结合,不要让乡村旅游一味地局限于各式“采摘节”“瓜果节”“农家乐”等以农事劳动和乡村体验为主的模式。

乡村旅游要长远地发展,应当唤起和满足人们对“田园牧歌式”生活的向往和渴望,应当通过“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缓解都市人的紧张与疲惫,应当让人们在优美的自然风景中诗意地栖居,在热闹的节日庆典中感受生活的热气腾腾,它应当成为城市的后花园和精神补给站,乡村旅游的定位应该是城市人周末的“心灵休养所”,而不是名山大川间的网红打卡点。乡村与城市应当积极融合发展,为现代人带来精神和物质的双重享受。

五、乡村要振兴,组织是保障。

乡村组织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点睛之笔和牵动力量,具有基础性、引领性、保障性作用。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务必加快推进乡村组织振兴。我省是农业大省,乡村治理事务杂任务重,在乡村内外环境发生显著变化、农民对乡村治理的期待也相应提升的情况下,乡村有效治理的艰巨性凸显。只有建设好乡村基层党组织,打通最后一公里,畅通所有的毛细血管,才能将上级的方针政策不折不扣地落地实施,才能够让乡村从“外来输血”到“自身造血”,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乡村振兴。

(作者系民建省委办公室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