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月23日,2021年湖北省“两会”即将拉开帷幕,民建省委紧紧围绕“建成支点、走在前列、谱写新篇”和区域发展“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等重大战略部署,聚焦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产业转型升级等中心工作建言献策,向大会提交19篇大会发言,19件集体提案,展现了全省民建各级组织和广大会员的智慧和力量。 民建界别委员21人、列席4人已到驻地酒店报到。
以下是部分精选提案:
关于充分发挥武汉引领作用,增强对全域发展带动力的建议
民建湖北省委
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提出,要优化区域发展布局,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发展要求,着力构建“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的区域发展布局。武汉作为国家中心城市,使命在肩、责任重大。近年来,在经济产业、科技创新、商贸物流、对外开放等方面全面发力,为湖北高质量发展做出积极贡献。然而,我们也发现,武汉“一主引领”的辐射带动力仍存在不足。
一是跨区域分工协作不够。目前,湖北与其他省市比较而言,电子信息产业园的数量相对较少,产业发展主要集中在东湖高新,虽然形成了一定的集聚效应,但因为整体规模不够,辐射溢出能力不足,在带动周边城市发展、加强周边城市间的联动等方面效果不显著。省内配套企业技术基础薄弱,创新能力不足,产品的科技含量不高,综合竞争力不强。二是产业集聚能级和协同效应不强。从全省层面来看,缺乏立足区域发展高度的科学布局,各城市缺乏立足区域发展高度的科学布局,社会化分工协作机制尚未建立,产业集聚效应较弱,还没形成一定规模的特色产业带。各城市之间的产业结构重复、规模相似,产业链对接和产业链互补能力较弱,各自为战的经济发展格局没有根本性改变,还没能形成一定规模具有特色的产业带。三是科教资源潜能释放不够。湖北科教资源具有突出的比较优势,但由于人才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且分布不均衡,同时缺乏足够的政策引导,因此长久以来企业主体作用发挥不够、高校和科研院所创新活力不足以及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责任意识不强,从而导致科技成果应用转化率低、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等问题成为难以解决的顽疾,湖北科教优势未能充分转化为发展胜势。
对此,我们建议:
1.通过体制机制改革和基础设施建设,推动省内产业分工协作。支持武汉三大国家级开发区与省内市州共建产业园区。推进武汉城市圈基础设施、产业布局、区域市场、城乡统筹、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等五个一体化。依托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与鄂州、黄石、黄冈、咸宁等市的联动,支持顺丰机场建设及临空产业发展,打造科技创新走廊。依托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汉南区)汉南港、通用航空机场以及新汉阳站建设契机加强与洪湖、仙桃、天门等周边城市的联动,打造先进制造走廊。
2.发挥武汉链主和链长作用,在全省发挥产业链的补强延长工作。以企业和企业家为主体,支持产业链龙头企业构建产业生态圈,面向中小企业开展开放采购,设立并购基金,加强供应链、创新链本地配套协同。聚焦芯片、信创、新材料等细分领域领域,出台专项扶持政策,培育一批拥有核心技术具有控制力的“隐形冠军”企业,助力产业链安全。湖北省要大力支持长江存储、中国信科、武汉新芯等龙头企业通过结构升级、创新驱动、外部兼并等方式做大做强,培育成千亿企业,努力开拓国际市场,不断提升企业的国际化经营能力,在全球配置资源进行全产业链布局;建立百亿企业培育库,对标国际国内先进企业,加快在集成电路、新型显示、光通信等优势领域培养更多的百亿企业;引导百亿企业开展大企业双创,通过资本和技术外溢,辐射带动产业配套企业及小微企业发展,带动和培育一批中小企业成长为单项冠军企业。
3.充分发挥武汉科教资源优势,培育高质量发展动力。进一步转变科教资源工作理念,加强政策指引和规划,建立涵盖培育、引进、使用、激励、评估等全方位的科教资源优化发展模式,大力支持武大华科等高等院校与市州院校开展教师互聘和交流,突破省内科教资源发展不均的短板,结合各地产业建立全省人才培养一体化平台,以科教资源→创新链→产业链三者之间有机协同为目标,积极探索科教资源产出考核评估与激励奖惩体系。加快建立科教资源和高质量发展良性互动的新局面,实现以科教资源有效支撑高质量发展,以高质量发展有效释放科教资源潜力,进而凭借有利于科教资源价值最大化的生态优势,持续提升对科教投入和科教资源集聚的吸引力。
关于进一步优化湖北政务软环境的建议
民建湖北省委
区域发展的竞争,很大程度上是营商软环境的竞争。当前,优化营商环境既是推进疫后重振的重要抓手,也是对冲应急性政策调整影响的重要举措,更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然而,有调查显示,在我国七大城市群中,和湖北相关的长江中游城市群的营商“软环境”指数落后全国平均水平。2021年新年伊始,省委召开全省优化营商环境大会,应勇书记特别强调,要以优化制度供给持续推进营商环境革命,打造高效便捷的政务环境。
提升政府职能部门工作的主动性、专业性,以管理硬措施进一步优化湖北政务软环境,对于我省经济疫后重振和高质量发展极为重要。为此有四点建议:
一是在所有职能部门开展“优化营商软环境”大讨论大整风。通过学习讨论和整风,弘扬“店小二”精神,激发和根植广大公务人员对湖北发展的使命意识和主体意识。政务环境是营商环境的基础,具有决定性意义。要对政府涉企涉商职能部门加强培训,确保执行“不打折”、落实“不走样”,切实提升政府职能部门的专业性和职业水平。
二是高标准制定政务环境评价体系。由省委、省政府牵头成立课题组,以当下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为大背景,围绕湖北“十四五”规划总体目标,选取上海、北京、深圳、杭州、香港和纽约、东京、芝加哥等被公认的全球城市的营商环境进行量化评估,参考世界银行每年发布的《营商环境报告》相关数据,以高效、透明的政务环境为目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三是开展以政务服务为主的评测评议。每年对涉企涉商职能部门,特别是市场准入的相关部门,进行分领域分层次的政风行风党风评测。引入第三方权威评测机构,充分发挥人大、政协、监察机关和新闻媒体的监督作用。
四是明确优化政务环境奖惩机制。要充分发挥政务环境评价体系的督促推动作用,建立政务环境评价奖惩机制,坚持“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强化评价结果综合运用,明确部门任务,狠抓责任落实,细化任务、责任到人,确保各项目标任务落实落细,让市场主体拥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根据评分结果对相关部门进行排名,对评价靠前的职能部门要通报表扬,对评价落后的部门负责人要进行专项约谈,同时省财政厅将评价结果与绩效奖金挂钩,切实做到以评促改、以评促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