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民建要闻

【2021湖北两会·】刘运梅委员代表民建界别在省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上作大会发言

信息来源:民建湖北省委   发布时间:2021-01-26   浏览次数:3504

1月25日上午,省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举行第二次全体会议。省政协主席徐立全,省政协党组书记黄楚平,中共湖北省委副书记王瑞连,中共湖北省委常委、副省长李乐成在主席台就座,听取委员发言。省政协常务副主席李兵,省政协副主席、民建省委主委郭跃进,省政协党组成员周先旺,副主席马旭明、彭军、张维国、杨玉华、秦顺全、王红玲,秘书长翟天山在主席台就座。郭跃进主持会议。刘运梅等16位政协委员作大会发言。

民建省委常委、民建十堰市委主委、十堰市副市长刘运梅代表民建省委作题为《以创新驱动和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湖北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发言。

以下是发言全文:


以创新驱动和产业转型升级 推动湖北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民建湖北省委

湖北是我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之一,经过多年发展,已形成以汽车、电子、钢铁、石化、装备制造、等产业为主的制造业体系。近年来,我省汽车、电子机械、通用设备等工业规模持续扩大,工业增加值稳定增长,“湖北制造”已成为“中国制造”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与发达国家和国内制造业发达的广东、江浙相比,我省制造业在自主创新能力、产业结构和产业集群效应等方面仍存在一定差距,还存在优势产业不突出、支柱产业产业链不完备、链主企业少等不足。必须从创新驱动和产业转型升级两大视角,进一步加强创新要素配置,优化全省区域产业布局,进一步强链补链,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实现全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一、加大科研投入,优化创新要素配置和产业空间布局。进一步加大科研投入,加强创新要素配置,鼓励制造业企业自主研发创新,加大关键技术攻关,把握绿色发展的新增长点。通过大力推进技术创新工程和产业园区建设,促进高新技术企业快速成长。通过大力促进新能源与节能、资源与环境保护等领域技术创新,培育产业新的增长极;也可通过引导国际合作,推动汽车产业的智能化以及新能源汽车产业有序发展,从整体上优化湖北产业空间的布局,提高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

二、强化品牌力量,以特色产业优势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湖北在光通信、物联网、北斗导航、装备制造领域有着良好的产业基础,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应借国家“新基建”政策东风,打造若干新基建产品研发和生产基地,努力打响“湖北制造”品牌,充分依托湖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基础和优势,促进电子信息、先进制造、新材料等优势特色产业做大做强。进一步紧抓战略机遇,加快湖北智能机器人、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等特色产业跨越式发展,做大做强汽车、装备制造等湖北优势产业。以特色产业优势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

三、促进“两化融合”形成产业集群,推动制造业高端化发展。更加积极地在智能制造上下功夫,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的融合发展,提高制造业生产效率。大力实施“技改提能、制造焕新”行动,鼓励汽车、钢铁、化工等工业企业实施“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升级,积极推进智能制造关键技术装备、核心支撑软件、工业互联网等系统集成应用。通过推动制造业行业的龙头企业、规模企业开展智能制造试点,大力培育湖北“创谷”“硅谷”“生物城”“汽车城”等一批示范基地,形成产业链完备的产业集群,充分发挥其辐射功能和示范引领作用,带动智能制造快速发展,促进我省制造业产业向高端化转型升级。

四、以企业为创新主体,充分发挥产业政策引领作用。通过加强产业政策引领,在制造业领域培育更多行业龙头企业和“隐形冠军”,同时在细分领域积极扶持一些“小巨人企业”,培植更多的链主企业,积极打造鼓励创新的投融资体系,建立高效的投融资支持机制,吸引金融机构、风险投资等各类社会资本参与,降低制造业企业创新风险和成本。通过财政支持和资金扶植,引导企业整合资源,推动行业整体的合作研发,推动重点产业供应链平台建设,链长产业链。加强“产学研政”高效结合,在产业政策引领下推动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的有效合作,培育一批高水平创新平台,全力推进武汉创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高标准建设以东湖为核心的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鼓励推广十堰市政府依托中国工程院和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共建的国家商用车制造创新中心等国家级制造创新平台建设,促进制造企业的技术创新、产业链整合以及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引领带动全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五、以人才为支撑,构筑多层次的高素质人才体系。人才是打造创新高地、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根基。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用”柔性引才理念,吸引国内外高层次尖端人才来鄂发展,鼓励企业在海外及国内人才集聚高地设立、并购或控股制造业领域研发机构,支持世界先进研发成果在我省形成产业化,培植新的链主企业,实现借智借力发展。大力推广中国工程院十堰产业技术研究院“产学研政”合作发展模式,集聚国内高层次人才“为我所用”。发挥科教大省优势,完善育才用才机制,通过“百万大学生留鄂”等人才政策留住本地高素质人才,提高制造业就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实现人才与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通过开展高校和企业对应用型人才的联合培养试点,培养制造业技能人才,建立一批拥有高技能的工匠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