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十连快”(元)
图为:粮食生产总量实现“十连增”(亿斤)农产品加工业5年迈了五大步(亿元)
2013年,“三农”发展亮点纷呈
粮食生产首次实现“十连增”、农民收入持续“十连快”、农产品加工值预计破万亿元……在农业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增强,农业生产要素价格持续上升,农产品市场波动剧烈,各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下,2013年,我省“三农”发展仍交出了一张亮眼的“成绩单”,为全省经济“竞进提质”提供了基础支撑,作出了重要贡献。
粮食总产500.26亿斤,比上年增产11.9亿斤,首次实现“十连增”,创历史第二新高,继1997年以来第二次跨上500亿斤台阶。
农民人均纯收入首次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计可达到8900元,增加1100多元,增幅超过13%,连续四年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增幅,实现“十连快”。
农产品加工业主营业务收入预计突破万亿元大关,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达2.2∶1。食品工业成为湖北工业的第一大支柱产业。
新农村和城乡一体化建设扎实推进。8个层面的改革试点推进力度加大,涵盖全省60%的乡镇。
农村改革成效明显。10个农村体制机制改革试验联系县市、33个经济发达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稳步推进,21个“四化同步”示范镇试点全面启动。
农村民生持续改善。农村文教卫体保事业发展加快,水电路气房建设明显加强,基本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覆盖。
农业现代化建设加快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成长壮大。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社突破3.8万户,家庭农场4.3万多家。
切实落实“重中之重”
1、“三农”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三农”稳,全局才会稳;“三农”形势好,经济总体形势才会好。
2、转变工作作风,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多坐农家屋,少坐办公室”,认真倾听群众呼声,出实招,办实事。
专家解读
省社科院研究员曾建民:
农业是经济的基础、支撑和底盘,“三农”稳,全局才会稳。落实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就是要把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创新,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落到实处。
解决好当前“三农”工作的突出问题,如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创新不足,农业经营效益不高,农民增收整体水平低,农业基础设施落后,村庄环境差等短板和短腿问题,这既是会议要求的任务,也是全社会的期望。
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心系“三农”,重视“三农”。第一,要关心农民,把农民当作朋友,要把新一轮“三万”活动作为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载体。第二,常到基层探访,熟悉农业、农村,把“三农”工作抓实抓好。第三,常从基层寻找改革办法,争取群众支持,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与创新。
让中国饭碗装更多的湖北粮
1、从长远来看,随着人口增加、城镇化推进,粮食需求量将呈刚性增长趋势。湖北要承担好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责任。
2、要把粮食生产放在“三农”工作的首位,不断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让中国饭碗装更多的湖北粮。
专家解读
省社科院农村经济研究所所长邹进泰:
湖北是产粮大省,已经实现了粮食的十年増,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是,在荣耀背后,我们还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
从长远来看,湖北的粮食生产还存在诸多隐忧。农田水利的基础设施还不够完善,农业抵御风险能力仍然比较薄弱;粮食储藏、加工、运销能力还有待加强;粮食生产成本上升,粮农比较效益低,粮食生产积极性不高;适应新形势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还有待完善。
湖北要建设成国家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还必须做好扎实稳定的基础工作。进一步加大水利等基础设施投入,提高农业抗灾减灾能力;加大粮食种业、种植技术等农业科技投入,进一步完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提升粮食收割、烘干、储藏及加工能力,保障粮食从田间到餐桌的通畅;建立健全粮食补贴机制,切实保护好农民种粮利益。
点击2014
6亿斤 确保全省粮食增产6亿斤
6000万元 省财政继续拿6000万元用于推广水稻工厂化集中育秧
3亿元 省财政计划拿出3个亿元实行以奖代补,支持农村网格化建设
1个县 每个市(州)选择一个县试点,整县推进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
10个县 重点抓10个县,生产更多的富硒农产品,打造我省农业新优势
城乡一体勿忘农耕文化
1、遵循“四化同步”发展理念和人口流动的趋势,全域规划城乡空间结构,推进公共资源均衡配置。
2、城乡一体化不是城乡同样化,城镇和农村要和谐一体,各具特色。不能无视国情,把历史的农耕文化在城镇化中铲除。
专家解读
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副院长邓大才:
城乡一体化重在规划。必须对城乡一体化进程进行整体规划,可操作,可考核,可预期,要有实现的时间表。
采取分层面实施的办法,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比如,城乡一体化试点示范工作,要继续推进,率先见效。各地要从实际出发,开展有针对性的试点,逐步实现新农村建设全覆盖。
城乡一体化要分类实施,先易后难,先解决民生问题,如养老、医疗、公共服务、公共设施等,逐步实现“双轨合一”。
把水泥森林搬到农村那不是美。在城乡一体化中,不能丢弃传统的农耕文化。生态美、绿色美、特色美、自然美,才是社会主义新农村。
富裕农民是“三农”总阀门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湖北的全面小康。
专家解读
省社科院副院长秦尊文:
富裕农民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总阀门。“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这一愿景只有通过富裕农民来实现。
必须下大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建立促进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努力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促进家庭经营收入稳定增长;积极引导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促进工资性收入持续增加;进一步加大对农业的补贴力度,促进转移性收入大幅增长;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创造条件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通过实打实的措施,使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增速快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速。这样,长期困扰中国的“三农”问题才能真正解决。
抓源头确保“舌尖上的安全”
要从党的执政能力的高度来看待食品安全问题,把食品安全问题作为“三农”工作的重点,下大力气抓好。
专家解读
省农业厅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办公室主任王盛桥:
食品安全要从农产品生产的源头抓起。一是科学严谨制订覆盖农产品种植、养殖、贮存和运输四个环节质量安全标准,并切实推广应用。二是要严格依法依规对农产品产地环境、农业投入品、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农产品产地准出开展监督管理。三是对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中发现的违纪违规行为,要坚决依法严厉查处,使违法者付出沉重的代价。四是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层层建立责任制度,对失职导致出现不合格农产品问题的,要坚决依法依规依纪严肃追究有关领导和责任人的责任。
培养造就新型农民队伍
通过扶持农民、提高农民、富裕农民,让种地有效益,让农业有吸引力,让更多的农民愿意种地,让具有更高技能的农民种地。
专家解读
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主任贺雪峰:
近几年,我省农业经营规模化和组织化程度相应提高,由种粮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组织和农业龙头企业等组成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逐渐开始发挥作用。但是总体上看,农业经营规模化、组织化程度还明显偏低,与现代农业和农业新形势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要加快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扶持发展规模化、专业化、现代化经营。
“谁来种地”,核心是要解决好种地农民的效益问题。要让农业经营有效益,让农民种地有甜头,让种地成为体面的职业。要提高农民素质,培养造就新型农民队伍。
“三权分离”促土地流转
推进土地的集体所有权、农户承包权、土地经营权“三权分离”,盘活土地生产要素,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专家解读
省农村经济经营管理局副局长王刚:
要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农村集体土地应该由作为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农民家庭承包。要坚持稳定土地承包关系,依法保障农民对承包地占有、使用、收益、流转及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权利。
土地承包经营权主体同经营权主体发生分离,是随着农业生产关系变化而产生的。要不断探索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的有效实现形式。
土地经营权流转、集中,规模经营,不可盲目,要与城镇化进程、农业科技进步、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提高相适应。要加强土地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推动土地经营权等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公开、公正、规范运行。(吴文娟 汪训前 孟静 张爱虎 熊义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