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10日,民建襄阳市委组织会员企业家座谈会,就民建市委2021年重点调研课题征求意见和建议。市金融局副局长施军、湖北荆洪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杨辉、湖北韵生航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刘文龙、襄阳博亚精工装备股份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田冬泳、襄阳蓬达高新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张磊根据襄阳市上市企业现状,结合自身发展实际先后做了发言。
李志宇指出,自去年5月份长源东谷顺利登陆上交所主板上市,结束了襄阳9年来没有新增A股上市公司的状态。今年共同药业、博亚精工、金鹰重工先后在深交所创业板成功上市,创造了襄阳市企业上市的历史最好成绩,全市上市企业达到13家。但与经济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特别是相比襄阳市GDP总量,上市企业数量显得偏少。从地域分布看,大部分上市公司集中在主城区,县城较少。从行业分布看,上市公司全部都是制造业,其他行业是空白。从所有制结构看,上市公司控股股东全部是央企、省企,市属、县属国企是空白。从内生动力看,部分企业存在“小富即安”思想。
大家进行了深入探讨与交流,建议:一是抢抓机遇,切实加快企业上市步伐。湖北与沪深交易所全面战略合作,要以“前所未有”的工作力度,用好用足支持政策,实现襄阳资本跨越式、突破性增长。二是大力抓好上市资源培育,鼓励企业申报上市。三是切实解决上市困难,营造良好的上市环境。进一步发挥我市资本市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的作用,做好企业上市统筹和指导工作,开辟“绿色通道”,限时解决企业改制上市中遇到的难点,营造上市的良好环境。四是不断提升企业上市服务水平。支持金融机构在风险可控前提下,“一企一策”制定综合融资方案,让更多后备企业懂上市、愿上市、会上市、早上市。五是加快央企在襄子公司首发上市、分拆上市步伐。
李志宇对大家的意见建议给予了充分肯定。他讲到,企业上市,一方面可以通过融资和并购重组做大做强,直接扩大经济增量,另一方面上市后可以在更大空间、更高层次、更宽范围集聚要素资源、先进技术和优秀人才,带动上下游产业链,优化产业生态,提升经济运行质量和水平;一个城市如果拥有众多优良的上市公司,知名度、美誉度就会更高,经济就更具活力、竞争力和辐射力;新《证券法》实施,在注册制实施的背景下,政府要抢抓这一重大历史机遇,以便更好发挥资本市场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突出作用。民建市委课题组要在广泛调研后撰写可行性调研报告,上报市委市政府,专题协商,助力襄阳做大做强资本市场“襄阳板块”,推动“一极两中心”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