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民建要闻

【聚焦全国两会】全国政协委员方洁:多方协同建设近零碳校园

信息来源:光明日报客户端   发布时间:2025-03-10   浏览次数:158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扎实开展国家碳达峰第二批试点,建立一批零碳园区、零碳工厂。

全国政协委员、民建湖北省委会副主委、湖北经济学院院长方洁表示,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高校作为城市基层社会治理单元,普遍具有一定的空间和人口规模,是典型碳排放密集型组织,也是低碳人才培养的主渠道和科学研究的主阵地。目前,全国共有高校3074所,在学总规模达4763.19万人,人均用电量是城市人均的4倍以上,降碳潜力巨大。

方洁委员表示,在全国高校推广实践近零碳校园建设,还面临一些挑战。

一是系统性和指导性评价体系缺失。尽管部分地方已发布《高等院校低碳校园评价技术导则》《低碳学校(高等学校)评价规范》等标准,一些高校开展了近零碳校园建设实践,但缺少系统性和指导性的评价体系,存在核算评估标准不统一的问题。

二是协同体制机制不完善。高校近零碳建设政策文件较为分散,缺乏面向“双碳”目标的统筹整合和系统谋划。不同部门、不同省域、不同高校、不同层级的建设和政策支持措施相互独立,缺乏沟通、协商、反馈机制,导致单个高校或部门的近零碳校园建设效果有限,示范性不强。

三是资金与技术支持不足。尽管高校在节能减排技术创新和应用方面具备一定优势,但相较于高校集中的能耗需求,以及在技术研发、能源转型、基础设施更新、智慧化运行等方面所需的资金投入和技术支持,缺乏政策有效激励,市场和社会力量参与不够。

四是绿色文化建设亟需加强。高校师生虽具有一定的节能环保和低碳生活意识,但缺乏针对碳排放的强制性约束和可量化考核,绿色文化建设的内容针对性不强、载体不多,导致师生践行生态文明理念尚有不足,促进师生绿色发展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效果不明显。

为推进近零碳校园建设,方洁委员建议:

一是尽早完善系统性和指导性评价体系。国家层面,建立涵盖校园建筑、交通、清洁能源等方面的建设指南和评价标准体系;推动建立校园碳核算、监测技术方法和评估体系,结合绿色建筑、智慧校园等建设,推动近零碳校园建设的标准化与规范化。省域层面,针对不同的气候条件、能源使用情况和资源禀赋,制定近零碳校园建设指导方案;推进碳信息披露,定期报告和评估建设进展,为高校提供因地制宜的解决措施。

二是健全协同体制机制。明确相关部委在近零碳校园建设中的职责分工,加强部门间政策和支持举措的协调配合;面向“双碳”目标和零碳城市建设,协同近零碳校园、零碳园区、零碳社区,打造“三区融合联动”绿色发展模式;选定一批高校作为近零碳校园建设示范单位,探索适合不同区域、不同类型高校的建设路径。

三是加大政策支持与社会合作。设立“碳中和校园建设专项基金”,支持高校进行近零碳技术创新与应用;鼓励高校通过政府补贴、税收优惠等手段吸引社会资本;鼓励高校与政府、企业合作,以近零碳校园建设为载体共同推进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政策实践。

四是加强低碳人才培养和绿色文化建设。支持高校开设与生态文明建设相关的课程和专业,积极培养“双碳”人才;大力弘扬绿色低碳文化,因地制宜制定碳中和行动方案,建设一批可感知的低碳应用场景;引导高校、政府、非政府组织、企业和社区建立近零碳校园建设联盟,共同探索近零碳校园建设解决方案。

(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王建宏 张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