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的天门寒风凛冽,竟陵街道庆云社区的独居老人老程却总念叨着一个名字:“要不是李老板,我这把老骨头早就熬不住了。” 这位让老人牵挂的 “李老板”,正是民建天门市委副主委、市政协常委、湖北天盛粮油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小波。
从资助孤女完成学业到陪伴九旬母亲周游世界,从抗疫前线的粮油保障到抗洪堤坝上的不眠之夜,他以滚烫的爱心、厚重的孝心、坚定的担当,在江汉平原上书写着一位民建会员企业家的家国情怀。
爱心织网:让每个角落都有温暖抵达
“只要你好好读书,读到博士我都供。"2016年8月,面对 "中国好人" 王洪兴临终前最牵挂的小女儿,李小波这句承诺一守就是8年。每年开学前,他总会带着崭新的书包和助学金走进那个略显局促的家,像亲人般询问孩子的功课。这个曾因父亲猝然离世而陷入灰暗的女孩,如今已成长为亭亭玉立的高中生,作业本里夹着的 "美德青少年" 奖状,是对这份坚持最好的回应。这样的承诺,在李小波的人生里不是孤例。2020 年深冬,麻洋镇鹤江村贫困户秦还林家迎来了特殊的客人。看着两个残疾父母和墙上贴满的奖状,李小波当即决定连续 4 年资助孩子学业,从 4000 元到 6000 元,金额随学业递增。"让孩子知道,有人在盼着他们长大。" 他蹲下身给孩子整理衣领时说的这句话,后来被秦还林写在日记本的扉页。在天门实验高中的颁奖典礼上,"美德青少年奖学金" 已连续发放 10 年。40 名获奖学生接过的不仅是奖章与证书,更有李小波亲手写下的寄语:"善良比聪明更重要。" 他在多所学校设立的奖学金,像一颗颗种子,在青少年心中播撒着美德的力量。而庆云社区的居民们记得,每年春节前,李小波带着员工送来的大米、食用油,总能驱散深冬的寒意。困难老人江洁元受到李小波亲人一般的照顾,生前他总对人说:"李老板送来的油,炒菜都格外香。"
民建组织为李小波提供了践行社会责任的平台。他响应市委统战部号召参与 "百企联百村" 等活动,投身济困助学等公益,以 "天门民建 + 社会服务" 模式带动会员奉献,自身也获民建多项表彰。在他的感召下,越来越多天门民建会员加入公益队伍,让爱心从 "一束光" 变成 "一片海"。
铁肩担当:在急难险重处挺起脊梁
2020年春节,新冠疫情突袭天门。大年初一凌晨,李小波的电话响个不停——全市粮油告急。他立刻召集员工:"仓库有多少货,就送多少!缺货也要千方百计筹货……" 接下来的40多天里,他带着近百名员工吃住在配送中心,每天装卸20多吨物资,卡车在空荡的街道上穿梭,把米和油送到千家万户。有次凌晨卸完货,他靠在卡车轮胎上就睡着了,怀里还揣着未送完的配送单。那段时间,天盛粮油不仅保障市场供应,还捐出20多万元物资,成为抗疫前线的 "粮草官"。这样的担当,在关键时刻从未缺席。2016 年特大洪灾中,李小波和员工吃住在货车上,日均运送300吨物资到黄潭、渔薪等重灾区。有个雨夜,为了把大米送到被困的村庄,他们蹚着齐腰深的洪水推车,裤脚磨破了皮也没人吭声。"看到老百姓能吃上热饭,再累都值。" 他抹着脸上的雨水说。作为政协常委,李小波的担当更体现在长远考量。2010 年 "两会" 上,他提交的《关于落实学校食堂粮油食品安全保障的建议》被迅速采纳,从源头守护孩子们的餐桌。此后多年,他持续为食品安全建言,提案里的每一笔都写着 "民生" 二字。在乡村振兴的战场上,他为多宝镇团结村捐 8 万元修水渠,给 "红色圣地" 卢市镇彭家垴村捐 10 万元建纪念馆,用实干诠释 "万企兴万村" 的内涵。
从车间里的质量把关到抗疫前线的逆行,从校园里的奖学金到乡村的扶贫款,李小波用行动践行着 "达则兼济天下" 的誓言。他常说:"做企业就像种庄稼,多施善举才能多结果实。" 如今,这份善举已长成参天大树,庇护着无数需要帮助的人,也让抗洪精神、抗疫精神、大别山精神在新时代的沃土上深深扎根,枝繁叶茂。
孝心传家:把岁月熬成最暖的粥
清晨的阳光透过窗棂,98岁的叶奶奶正坐在沙发上听戏,李小波端来一碗刚炖好的红烧肉,肉块炖得酥烂,轻轻一碰就脱骨。"妈,今天尝尝新做法,加了点山药,不腻。" 他像照顾孩子般哄着母亲,眼里的温柔能化开冬日的冰。这份孝心,是刻在骨子里的传承。李小波的外婆50岁双眼失明,母亲悉心照料40年直至老人90岁高龄;母亲曾是粮食系统会计,"不差公家一分一毫" 的坚守,成了李小波人生的第一堂课。如今,他把这份传承化作对母亲的点滴陪伴:请营养师定制每日食谱,把米饭煮得软糯;安装音响播放经典曲目,陪母亲哼唱《天仙配》;逢年过节召集全家聚会,让儿孙绕膝的笑声填满屋子。带母亲看世界,是李小波藏了多年的心愿。从 2014 年开始,他带着母亲和家人走遍新加坡、意大利等国。为了让90多岁的母亲舒适出行,他特意订了宽敞的商务舱,选带无障碍设施的酒店低层房间。在澳大利亚的海滩上,他推着母亲的轮椅看日落,母亲布满皱纹的手紧紧攥着他的手,像抓住了一辈子的依靠。"妈,您看那海鸥,跟天门的鸽子一样亲人。" 他笑着说,母亲浑浊的眼睛里泛起了光。这份孝心早已融入家风。孙子们会学着爷爷的样子,给太奶奶捶背读报;全家旅行时,晚辈们轮流推着轮椅。"孝不是做给别人看的,是把老人放在心尖上。" 李小波常对孩子们说的这句话,成了这个家庭最珍贵的家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