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自身建设 思想建设

坚持和完善多党合作制度 切实加强参政党建设

信息来源:民建中央网站   发布时间:2015-01-09   浏览次数:1682

中国民主党派的参政党定位,是1989年中共中央颁布的《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确定的,它是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发展过程中特有的政治现象。近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各民主党派在实践基础上对参政党建设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参政党建设和发展进入了建国以来最好的时期。但是,面对国际环境、社会环境、体制环境、社会经济基础等方面发生的深刻变化,面对中国大发展、大变革的历史背景,参政党建设正面临着新的挑战。认真总结成功经验和做法,推动参政党建设理论创新和实践发展,建设适应时代要求的参政党,不仅是充分发挥中国政党制度优越性的客观需要,同时也是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

结合个人对参政党建设的一些体会,本文谈一些看法,供参考。

深刻认识参政党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随着世界形势发展和中国改革事业的深入,特别是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参政党在我国政治、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参政党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也越来越凸显。

(一)国际形势的发展要求参政党建设必须应对新挑战

当今世界形势大发展、大变革,面临的挑战前所未有。中西方意识形态差异、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对抗与争论从未停止,西方敌对势力从来没有放弃过对我国进行西化分化的图谋。尤其是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信息网络传媒的迅速兴起,在国际文化交流不断扩大的情况下,西方敌对势力有意识地向全球推销他们的价值观、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大肆鼓吹竞争型政党制度,极力否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作为参政党的各民主党派如何才能更有所作为,瓦解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的西化分化战略,与执政的共产党共同迎接新挑战,这是参政党自身建设中必须认真思考的重大问题。

(二)国内形势的新变化对参政党建设提出了新要求

我国经过30多年的改革发展,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等都发生了深刻变化。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方式也由原来的较为单一化向多元化发展。在阶层分化的条件下,一些新的社会阶层出现并壮大,他们具备强大的社会活动能量和强烈的政治参与愿望;在深化改革的新阶段,一些新的利益需求出现,要稳妥地体现和满足合理需求,需要我们充分发挥好现有政治资源、政治渠道的作用。参政党作为当今社会重要的政治组织,应和执政党一起,充分发挥利益协调和政治表达功能,吸纳新的社会阶层中的代表性人士加入自己的组织,把参政党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

(三)参政党建设的发展规律和自身的新变化对参政党建设提出了新课题

参政党是中国政党特有现象,历史上没有先例,世界上没有可供参照的样本。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参政党,如何建设参政党是各民主党派近年来研究思考的重大课题。从政党的自身建设发展规律来看,党的建设是任何政党健康存在和发展的永恒主题。发展越是成熟的政党越是能够自觉和主动地在实践中来完善自身建设。因而,加强参政党自身建设问题的提出是参政党走向成熟的标志之一。随着改革深入,参政党自身发生了很大变化。比如队伍结构,一些新的社会阶层成为参政党发展对象;再如参政党新成员思想状态呈现多元化;等等。这些变化造成参政党发展过程出现了新问题。

一是理论建设滞后。不可否认,经过几十年发展,参政党在理论建设上取得了一些成绩,理论体系初步形成,已确立了参政党建设的原则、目标等方面的内容。但是,其理论研究主要是追随模仿执政党,缺乏应有的特色和创新,缺乏参政党理论建设的科学机制,没有一支高水平的理论研究队伍,无法有效地为解决和回答一些新问题、新情况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持和富有说服力的思想武器。

二是界别特色淡化。成立时,我国各民主党派都历史地形成了自己的界别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各党派在协商一致的情况下,对组织发展重点进行了分工。但在实际发展过程中,因为执政党外的优势资源十分有限,各党派都在积极争夺。尤其是地方组织,对资深专家、实力雄厚的企业家、机关公职人员等人士不论所属行业是否符合协定发展对象,都极力吸纳。导致如今各党派自身界别特色减弱,趋同现象严重。

三是参政党职能发挥有所偏差。中国参政党的职能是多方面的,最主要的包括参政议政、民主监督、服务社会三大方面。其中参政议政、民主监督,是参政党的两大基本职能,也是参政党合法性和存在价值的体现。近些年来,参政议政、民主监督职能虽有发展,但相对于社会服务功能的发挥来说,却呈现出式微或逐步边缘化的趋势。尤其是一些基层组织甚至把自己等同于一般的社会团体,发挥参政党职能仅仅体现在社会服务、慈善募捐上。这里不是说社会服务不重要,参政党基本职能发挥偏差,把主业与副业颠倒,导致了参政效果总体不佳,不利于参政党政党认同的提升,也不利于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发展和完善。

正确理解参政党建设目标的新内涵

政党建设的目标是在一定的政党制度下制定的,是政党为适应政党制度的发展变化、谋求在既定的政治系统内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制定的自身发展方向。每一个政党在其总纲领下,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任务,政党建设也有着不同的内涵。中国共产党党章对中国共产党的最终奋斗目标明确表述为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同心思想提出后,现阶段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在目标上同心同向,即共同致力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致力于推动科学发展和促进社会和谐,共同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而奋斗。在奋斗目标的指引下,各民主党派适时明确了作为参政党的自身建设目标,总体概括为努力建成与中国共产党亲密合作、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高素质参政党,更好地担负起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以各种形式写入各自的章程。

20141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与各民主党派、全国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的共迎新春座谈会上指出,希望同志们准确把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基本要求,继承优良传统,把握时代要求,不断提高政治把握能力、参政议政能力、组织领导能力、合作共事能力,努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建设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概念的提出,为高素质参政党建设目标赋予了新的内涵,提出了新要求。

(一)在政党关系上,既亲密合作又相互监督

中国多党合作制度是在我国长期的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并且符合我国特殊国情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这种多党合作制度在我国所形成的政党政治框架及运行机制,充分表明了我国的政治体制和政党关系格局的特点,即在中国多党合作制度下共产党作为执政党与其它八个参政党之间既亲密合作又互相监督。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十六字方针则是多党合作制度下我国各政党关系的根本概括和鲜明写照,而只有在执政党与参政党这种和谐关系的基础上,才能够有效地促进参政党的自身建设。

(二)在政治立场上,必须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中国的多党合作制度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参政党作为多党合作的参与主体更应当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建设原则。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参政党建设的政治前提,是中国历史和现实发展必然赋予中国参政党的根本政治特点和独特的基本特征,认同并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是推进参政党建设不断跨越发展的核心要件和政治前提,同时也是对参政党建设在性质与体制上的定位要求。

(三)在时代性上,既继承优良传统又改革创新、与时俱进

民主党派从参加新民主主义革命到拥护社会主义;从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到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形成了自觉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与中国共产党风雨同舟、团结合作的优良传统。民主党派加强自身建设应建立在使老一辈的优良传统代代相传、不断延续和发展的基础上,树立不断改革创新、与时俱进的精神和顺应时代潮流的勇气,团结和带领成员,研究和解决新问题,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四)在能力水平上,应具有较高的参政能力

要建设高素质的参政党,应具备较高的政治把握能力、参政议政能力、组织领导能力、合作共事能力,这是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需要,是参政党更好履职、发挥作用,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需要。

三、强化政治意识、责任意识,切实加强参政党建设

新时期加强参政党建设是一个系统而庞大的工程,必须着眼全局,进一步强化政治意识、责任意识,善于利用和调动一切有利因素。总体来看,参政党建设主要取决于内外两个因素,外因即执政党的支持帮助是参政党建设的政治保障;内因即民主党派自强不息是参政党建设的强大动力。

(一)中国共产党支持和帮助参政党建设是我国政党制度的特色

共产党支持帮助民主党派加强自身建设,是多党合作制度长期存在和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政党制度的特色。20053月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意见》,强调了共产党支持民主党派加强自身建设的问题。在当今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下,执政党坚定地支持和帮助参政党建设,对于参政党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更好地履行参政党职能,从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巩固和发展与共产党的长期合作,意义十分重大。

一是在国际社会上积极营造多党合作制度语境。随着中国经济大国的崛起,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大的政治作用,国际社会对中国的政治期望值也越来越高。与此同时,一些国家政党制度西方化之后并没有带来人们所希望的社会稳定与繁荣,不少国家还陷入混乱和纷争。一些发展中国家开始对西方政党制度尤其是多党制进行反思和调整,谋求建立适合本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的政党制度。这从客观上对中国的政治文明寄予了更高的期待。中国要在国际社会获得更多的尊重和更大的利益,中国的政党制度要赢得更多认同,必须把握机会,把包含着政党体制的价值观念输出。

二是在国内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环境。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一定要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努力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环境。无论社会如何发展,时代如何变化,执政党与参政党始终能在宽松稳定、团结和谐的政治生态环境中共生共处、共同发展,既坚持基本共识又保持各自特色,既亲密合作又相互监督,在国家政治社会生活中充分发挥作用。首先,要处理好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与民主党派的独立性之间的关系。即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一方面坚持保证中国共产党的政治领导权威,另一方面切实尊重和保护民主党派政治自由、组织独立和参政议政的权利,实现宪法规定的民主党派作为政党与中国共产党的平等地位。其次,要处理好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基本利益与具体利益之间的关系。参政的各民主党派与执政的共产党有共同的政治基础和根本利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目标是一致的。因此,对某些方面和具体问题上的差异,应当采取求同存异、体谅包容的态度,听得进逆耳之言,容得下尖锐批评。

三是在履职上为参政党参政创造宽松和谐的氛围。执政党要从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着眼,拓宽参政党参政议政的渠道和空间,支持参政党开展考察调研,积极建言献策;要从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着眼,完善民主监督机制,在知情环节、沟通环节、反馈环节上下功夫,畅通民主监督渠道,自觉接受参政党的民主监督;要从加强政权建设、搞好合作共事着眼,帮助人大、政府、政协和司法机关中担任领导职务的民主党派成员人士切实履行职责,充分发挥作用;要从制度化、规范化着眼,对政党制度的宪法规定进一步规范,在机制上进一步理顺,在职能上有所界定,在程序上进一步规范,做到内容具体化、运行程序化、操作规范化,把原则性的规定转化为具体的制度安排,使得党的领导、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共同成为人民民主制度运行不可或缺的基础性保障;从智力保障着眼,加强多党合作理论研究,支持在教育机构设立参政党历史和参政理论专业或研究方向,将一部分有潜力的中上层人士预留在党外,为参政党储备人才资源;从物质支持着眼,积极帮助参政党改善工作条件,进一步解决编制、经费等实际困难,使他们更好地履行职能、发挥作用。

(二)各民主党派自强不息是参政党自身建设强大动力

新形势下,参政党的自身建设应是全方位的,涵盖了思想、组织、制度、作风、运行机制建设等,是集多种建设于一体的系统工程。当前,要着重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进一步加强理论建设,深化对参政党参政规律的认识。成熟的理论体系是参政党成熟的标志。参政党要进一步增强对理论研究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增强参政党理论的系统性、科学性和规范性建设,把理论建设摆到重要的议事日程,切实加强领导,构建具有相对独立的目标、理论思路、研究任务和研究对象的理论体系。要着重从当前新问题、新情况和未来趋势着手,推动参政党的理论创新;要通过建立理论研究激励机制,促成理论研究吸引力;要重点确定一批理论研究基地,形成以点带面的理论研究网络;要大力培养理论人才,建立骨干人才库;要善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形成参政党理论建设的合力。

二是进一步增强政党意识,强化参政党成员的使命感、责任感和自信心。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的完善和发展,参政党的政治活动和社会活动的领域大大拓宽,参政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提高和增强。各参政党要以引导成员学习和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基本理论教育的重点,协助广大成员增强贯彻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的自觉性,深化广大成员对民主党派的历史、性质、宗旨、纲领、任务和政治地位及历史使命等方面的综合认识,摆正自己的政党位置,定准自己的社会角色,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提高参政议政、民主监督的自觉性,提高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主动性。

三是进一步加强组织建设,增强组织的执行力、凝聚力和吸引力。任何一个政党,其作用大小、战斗力强弱,首先取决于构成其整体的群体素质及组织状况。参政党组织建设要以有利于坚持和完善我国的政党制度,有利于保持各民主党派自身的优势和特色,有利于不断为党派补充新的骨干力量、新的优秀分子等新鲜血液,有利于参政党职能的正常发挥为原则。具体而言就是四个一:第一,搭建一个好班子。要选拔政治立场坚定、是非分明、与共产党真诚合作,有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在党派内有较高威信的人进领导班子。第二,带好一支队伍。在选拔上既要独具慧眼又要有所取舍,选择适合党派界别特色的人士;培养上既要精雕细琢又要因材施教,根据干部特点进行分类培养;使用上既要有为有位又要有位能为,让干部在合适的岗位上最大限度发挥才能,要带出一支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队伍。第三,搭建一些好平台。建立一些履职平台,让成员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发挥更大的作用,比如民建中央的风险投资论坛、非公经济发展论坛,已经成为当前发展或促进风险投资事业、促进非公经济发展的高峰会议。第四,建一个温馨的家。要以人为本,关心党派成员的成长;要把党派机关建设成为一个互相支持帮助的大家庭,凝聚广大成员到大家庭周围。

四是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促进参政党工作机制化、规范化。制度的功能在于规范和约束行为,制度建设关键是要管用、可行。各参政党在长期的建设和实践中,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比如民主集中制、民主党派的会议制度、选举制度、干部选拔制度、党(会、社)内监督制度、成员教育管理制度和党(会、社)务干部培训制度等。制度都是人订的,人是最重要的因素,人的认识则随着形势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制度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要根据形势的发展而不断修订。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新起点,民主党派要与时俱进,完善一批制度,为更有效地发挥参政党作用,优化、开发、挖掘参政党更多政治功能及政治效果提供更有力的手段和动力。比如,要完善领导班子议事决策规则,保障民主集中制有序落实;要建立和完善领导班子成员考核制度,加强对领导班子成员履职情况的监督和考核;要建立和完善党派成员进入和退出机制,保证和提升党派成员的质量;要建立和完善党派机关干部管理、学习制度,为党派参政履职提供优质服务。

五是进一步加强参政能力建设,切实增强履职效果,扩大社会影响力。参政党的自身建设最终要反映到参政能力的建设上来,参政党的地位和作用,也要通过参政议政水平来体现。民主党派积极参政为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比如,1993年宪法修正时,民建中央向中共中央提出的《关于在宪法中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建议》得到了采纳。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将长期存在和发展正式写入宪法修正案,使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在长期实践中共同创造的这一基本政治制度在国家的根本大法中得到确定,上升为国家意志,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发展过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件大事。参政党要加强能力建设,增强参政实效,扩大社会影响力。第一是政治把握能力。要增强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感性,在复杂的形势下能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决抵制政治多元化政党轮替等错误思潮,始终与中国共产党风雨同舟、同心共进。第二是参政议政能力。民主党派参政起点要高、定位要准,所建之言、所献之策要务实、创新;必须明确自己的优势,要按照协商确定的界别特色选取人才和参政角度;要做大量的调查研究,掌握最鲜活的资料;要找准合适的时机,用合适的方式提出建议。第三是民主监督能力。要寓支持于监督之中,说实话、讲实情,敢于提意见、提批评,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真正成为共产党挚友和诤友。第四是合作共事能力。要树立立党(会、社)为公,参政为民的理念,努力做到尽职不越位,帮忙不添乱,切实不表面。第五是组织协调能力。要有原则有感情,善于整合资源,灵活处理问题。第六是社会服务能力。要发挥其人才优势、智力优势和资金优势,通过举办的医疗、教育、科普、扶贫济困等活动,扩大参政党的社会影响力。

(作者系民建重庆市委主委沈金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