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参政议政 建言献策

湖北经济战略转型的问题与对策

信息来源:本站   发布时间:2013-05-15   浏览次数:3463

 

经济发展方式是一个根据资源禀赋、区位优势、国际竞争等因素,不断优化生产要素投入结构,提高生产要素利用效率的过程。湖北经济发展模式、经济增长具有明显的粗放型特征,目前湖北正处在工业化中期加快推进阶段,经济发展方式步入转折期,正处于由投资驱动向创新拉动的重要跨越期。国际发展经验表明,这一阶段是一个机遇和挑战并存、经济结构发生剧烈变动的关键时期,如果能够很好应对,则可顺利进入工业化后期,成功实现发展方式的转型。

一、主要问题

1.经济发展水平低。一是人均GDP水平较低。2011年湖北人均GDP34132元,比全国平均水平低3.0%,居全国第13位。二是人均地方财政收入水平较低。2011年湖北人均财政收入为1767元,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58.3%。经济发展水平低直接导致民生问题,如就业、收入和社会保障程度偏低。难以形成对经济增长的有效需求拉动。做大做强湖北经济仍然是未来经济工作的主要目标之一。

2.产业结构失衡,创新动力不足。首先,湖北经济发展的特点是政府驱动,国有主导,产业重化。一二三产业比重失衡,三产不升反降。产业层次较低,产业链较短,经济服务能力差。外商投资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第一、三产业相对不足。全国乃至国际品牌严重缺乏,不能形成产业合力与凝聚力。其次,湖北经济增长的动力主要还是依赖投资驱动,技术进步和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仍处于较低水平。研发投入不够,创新动力不足。高新技术产业总体规模偏小, 制造业向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能级的先进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进程缓慢,技术进步的经济贡献率有待进一步提升。此外,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新兴服务业比重偏低,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足。

3. 节能减排约束日趋强化。这是产业重化的一个必然结果。结构偏重直接导致能耗结构偏重,伴随着重工业比重不断上升,特别是高能耗行业生产能力迅速提高,带动能源消耗大量增加。湖北六大高耗能行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能源消耗总量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近80%,资源消耗高、环境影响大的问题日益突出。随着资源价格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环保力度的加大,资源环境约束强化,低成本优势逐渐消失。

综上,十一五以来湖北传统的要素投入型增长模式虽有较大转变,但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技术、低效率的特征仍较明显。并且,在速度追逐和历史沿革等多重因素的作用下,这种粗放的、供给导向的发展模式一再被强化,并形成了较强的路径依赖

4,城乡二元经济制约全省经济一体化发展。武汉一城独大 2012年武汉的首位度高达3.04,居全国第3,远高于首位度的合理区间1.5—2。二元化经济特征,使得城镇体系中间断层,制约了城镇功能的传导与辐射,政治、经济和社会代价高昂。2012年湖北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374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898元,农村居民收入仅占城镇居民收入的1/3。现行教育、医疗、卫生、社保、住房等方面的城乡差别巨大,大量人口流入城镇,不仅给大城市财政、就业竞争、公共管理带来巨大的压力,也阻碍了民生需求的释放。在二元格局的压制下,小城镇急于上马三高一低产业,重走先污染后治理老路,扭曲的供给结构继续在地方复制。

二、对策

什么样的发展观决定了什么样的增长,我们过去的经济增长主要强调的是总量供给,解决了百姓的吃饭问题。经济增长主要是靠要素投入,表现为三高一低,即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和低效益,也叫粗放型增长。要把这种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转变为集约型,在要素投入上就要倒过来,即三低一高: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益。这个叫做增长方式转变。这是个要素投入结构问题,是最狭窄的转变发展观。由要素投入所决定的中观结构就是所谓的产业结构,也叫供给结构。我们过去偏重于第二产业,以后是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特别是注重第三产业的作用。这已经到了中观的发展层面,但仍局限于生产和供给。因此,我将这种发展观称之为供给导向的或以生产为中心的发展观。

要知道,最好的经济发展是满足人民物质文化需求的发展,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必须立足于需求结构的转变,过去我们更多的是依赖于投资和出口这样一种发展方式,以后要转变到以消费为导向,消费、投资、出口三驾马车协调发展的方式上来。我将这种发展观称为需求导向的发展观。

当然,这还不是最高层次的发展观,如果进一步拓宽发展视野,把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全面发展都包容进来,这才是我们要追求的理想发展观。如果在上述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之外,再增加三个结构:城乡结构、区域结构、收入分配结构,后面的三个结构既是一个经济发展问题,也是一个社会发展问题,只有经济、社会全面和谐发展才是真正的科学发展,这就是我所理解的科学发展观。

我们把以上三观思考讨论清楚了,我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思路就会更加明晰。

第一、供给结构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我省经济实力,建设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以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推进一产的产业化、二产的高端化、三产的现代化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进一步推动汽车、钢铁、石化、装备制造、食品、电子信息和纺织。将工业化进程推进到以产业生态文明的建设、产业技术的提升、产业结构的优化为主要特征的工业化高级阶段。扩大我省特色产业规模,延伸产业链条,加快发展集中度高、关联性强的产业集群,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知名品牌。推进服务业发展。积极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先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提升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充分发挥和利用湖北的资源优势,加快建立新能源产业体系,加快培育节能环保产业,大力发展新材料产业。引导外资更多地投向高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高端制造环节和生态环境保护,发挥外资的技术溢出效应。

第二、需求结构上,提高消费水平,刺激自主投资,推动经济内生增长。一是消费需求。当前,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模式的关键点是扩大消费,有效启动内需,改变消费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短板地位我省应加快建立起竞争有序、城乡一体的现代化商品流通体系。培育消费热点,改善消费环境。加快培育文化娱乐、旅游休闲、体育健身、重大节庆等消费热点。11”当日仅淘宝公司一家销量就达192亿元,是上年同期的3倍多。这不仅彰显了我国巨大的内需潜力,也让人们认识到只要措施得当,我们完全能将这一潜力转化为动力。提高我省企业产品市场占有率。培育良好的企业形象和品牌效应,将鄂货推向全国市场。二是投资需求。围绕国家产业政策导向,切实把投资着力点放到调整和优化结构上来。将投资重点转向公共服务体系、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建设、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等重点领域,提高投资效率。激活民间投资。进一步拓宽民间投资的领域和范围,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公路、通用航空、能源、电信等基础设施领域以及金融服务、社会事业等领域。扩大产品出口,提高出口产品附加值,加快培育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竞争力的出口新优势。

第三、在城乡结构、区域结构和收入分配结构上,以点带面,构建省内多极化发展新格局。破除城乡二元经济是一个长期系统性的工程,为解决城乡两头大,必须实现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同步,以新型工业化分流大城市人口压力,农业现代化收拢农户分散生产经营的格局,城镇化吸收人口、产业,最终达到大城市、小城镇、新农村三头并进。武汉城市圈力争在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强生态环境建设,集约利用资源和统筹城乡区域发展等方面取得新成效。同时提高省内其他城市发展水平,坚持统筹城乡发展,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补齐区域协调发展的短板,实现省域范围内的协调发展。不同区域明确主体功能定位,采取差异化的发展战略,避免县市间过度竞争。合理的城镇化体系是统筹城乡两端的关键,农民进城是手段,如何使农民市民化、释放需求、解决民生才是目标。发展重点小城镇,发挥区位优势科学布局,大力推行产业镇,一镇一产业,杜绝经济放缓、农民脱离土地带来的失业人口增加的经济和政治风险。农业现代化与农业特色化并行。探索土地流转制度,促进土地集约化经营。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健康旅游。在收入结构上,把扩大就业作为民生之本,努力实现充分就业。合理调整收入分配格局,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

(此文系民建湖北省委在2013年第二次“双月座谈会”上的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