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的讲话 一致的方向
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和
习主席《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比较阅读
近期,笔者静下心来,认真研读了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和习主席《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毛主席讲话》、《习主席讲话》,两者并称“两个讲话”)。我惊奇地发现:两个讲话虽然处于两个不同的历史时期、相距72年之久,但其精神实质是一致的,是相通的。这里,笔者试陈鲁见,算作自己比较阅读两个讲话后的肤浅体会,以就教于同仁。不当之处,诚祈指谅。
根本方向的一致
文艺的“根本方向”,或者说“基本方针”是什么?这是每个文艺工作者必须首先弄清楚并首先解决的问题。两个讲话为我们作了明确地回答。《毛主席讲话》在“结论”部分(《毛主席讲话》分“引言”和“结论”两个部分。1942年5月2日讲了“引言”,5月23日讲了“结论”)的第一个问题就讲了“我们的文艺是为什么人的”这个根本方向的问题。毛主席用列宁的话指出:“我们的文艺应当为千千万万劳动人民服务”。进而更明确地指出:文艺是为人民服务的。联系当时的历史背景,毛主席解释了“人民大众”的内涵,“最广大的人民,占全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民,是工人、农民、兵士和城市小资产阶级”。毛主席将上述“四种人”还作了依次的排序:“第一是为工人的”,“第二是为农民的”,“第三是为武装起来的工人、农民,即八路军、新四军和其他人民武装队伍的”,“第四是为城市小资产阶级劳动群众和知识分子的”。
再看《习主席讲话》。习主席在讲话的“第三个问题”中专门阐述了文艺的“根本方向”问题,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习主席引用了三代领导人对这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论述后,进一步明确指出:“文艺要反映好人民的心声,就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的方向。”并进一步强调:“这是党对文艺战线提出的一项基本要求,也是决定我国文艺事业前途命运的关键。”
在习主席提出的“两为”方向中,第二“为”就是“为社会主义服务”。联系当今的现实,就是要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中国梦”服务。在70几年前的今天,由于历史的局限,毛主席不可能提出“为社会主义服务”的问题,但他提出了“革命的文艺是整个革命事业的一部分”,要“服从党在一定革命时期内所规定的革命任务”的观点。这就明确地告诉我们:“革命的文艺”要为“革命的事业”服务。在当时,就是要为“抗日服务”。由此而观,两位伟人在谈这一“根本方向”问题上是完全一致的。
群众观念的一致
比较两个讲话的阅读,最令人动容的是两者所突出的“群众观念”的一致性。
《毛主席讲话》在“引言”部分就告诫广大文艺工作者:“你要群众了解你,你要和群众打成一片,就得下决心,经过长期的甚至是痛苦的磨练。”只有这样,才能解决“轻视工农兵、脱离群众的倾向”。这种“磨练”,首先是要“鼓励革命文艺家积极地亲近工农兵,给他们以到群众中去的完全自由”。“有出息的文学家艺术家,必须到群众中去,必须长期地无条件地全心全意地到工农兵群众中去,到火热的斗争中去,到唯一的最广大最丰富的源泉中去,观察、体验、研究、分析一切人,一切阶级,一切生动的生活形式和斗争形式,一切文学和艺术的原始材料,然后才有可能进入创作过程”。其次是要向人民群众学习。“一切革命的文学家艺术家只有联系群众,表现群众,把自己当作群众的忠实的代言人,他们的工作才有意义。只有代表群众才能教育群众,只有做群众的学生才能做群众的先生”。
《习主席讲话》亦然。他告诫广大文艺工作者“要走进生活深处,在人民中体悟生活本质,吃透生活底蕴。只有把生活咀嚼透了,完全消化了,才能变成深刻的情节和动人的形象,创作出来的作品才能激荡人心”。他还告诫广大文艺工作者,要“热爱人民”,“虚心向人民学习、向生活学习”;“要始终把人民的冷暖、人民的幸福放在心中,把人民的喜怒哀乐倾注在自己的笔端”;“对人民,要爱得真挚、爱得彻底、爱得持久,要深深懂得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道理,深入群众、深入生活,诚心诚意做人民的小学生。”习主席在讲话中还特别提到历史上的大作家柳青和现实生活中的作家朋友贾大山。这是两位“热爱人民的作家”,是现今广大文艺工作者践行群众观念和路线的楷模和榜样。广大文艺工作者学习他们,就要“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
创作理念的一致
这里的“创作理念”,指的是文艺作品“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本质属性,其核心是“艺术的创新”。
《毛主席讲话》的第二部分重点讲了“如何服务”的问题。其中一个最著名的文艺理论的观点就是:生活是创作的唯一源泉。他指出:人民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的源泉。这是唯一的源泉,因为只能有这样的源泉,此外不能有第二个源泉”。毛主席由“源”讲到“流”(指“过去的文艺作品”),由此而引出“创造作品时候的借鉴”问题。他强调:“我们决不可拒绝继承和借鉴古人和外国人……但是继承和借鉴决不可以变成替代自己的创造,这是决不能替代的。”因为只有艺术家自己“创造”出来的作品,反映出来的生活才“可以而且应该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更带普遍性”。这里,毛主席强调的是艺术家的“创造”。
习主席也强调了艺术的创新。他指出:“创新是文艺的生命”,“作家诗人要随着时代生活创新,以自己的艺术个性进行创新。”在列举了我国古代文化名人对“创新”的论述后,他进一步强调:“文艺创作是观念和手段相结合、内容和形式相融合的深度创新,是各种艺术要素和技术要素的集成,是胸怀和创意的对接。要把创新精神贯穿文艺创作生产全过程,增强文艺原创能力”。
比较上文两位领袖对文艺“创造”、“创新”的论述,你会发现,他们的创作理念是多么地一致!
除此以外,两个讲话还有一些相同之点:他俩都讲了文艺界存在的问题。毛主席批评了当时文艺工作者中存在的“八种错误观点”;习主席指出了改革开放以来,由于“价值观缺失”而导致的“种种病根”所在。他俩都讲了文艺批评的问题。毛主席讲了文艺批评的“两个标准”,即政治标准和艺术标准,并把政治标准“放在第一位,以艺术标准放在第二位”。习主席讲到了“剜烂苹果”的问题。这是同样把“政治标准”放在“第一位”。他还讲了“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问题。这一灵魂就是“中国精神”。而“中国精神”的核心内容就是当今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时代的精神”。习主席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爱国主义”当作“最深层、最根本、最永恒”的内容。这也是把“政治标准”放在“第一位”的体现。
所不同的是,《毛主席讲话》中没有专章谈“加强和改进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问题,而是讲了文艺工作的“党内关系”和“党外关系”的处理问题。《习主席讲话》则在最后一部分讲了这个问题,并对文联、作协等分管文艺的机构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加强行业服务、行业管理、行业自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