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参政议政 建言献策

关于破除银行业垄断,推进金融改革的建议

信息来源:本站   发布时间:2013-05-15   浏览次数:2211

 

民建武昌区副主委、湖北成和诚律师事务所律师喻超反映:2011年,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总资产达到113.28万亿元,商业银行净利润超过万亿元大关,达到10412亿元。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秘书长陈永杰在接受采访时称:“2011年商业银行累计实现利润超过1万亿元,人均利润超过50万元;相比之下,中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去年前三个季度实现利润3.68万亿元,但这些企业有8700多万员工,人均利润不到4万元。这足以反映目前金融产业的暴利与实体经济的微利之间的巨大反差。

一边是民间借贷被严重打压,民营企业融资困难、纷纷破产;一边是银行利润畸高,好得不好意思说的暴利,以致民生银行的总裁说企业利润那么低,银行利润那么高,我们有时候觉得利润太高了,自己都不好意思公布。而银行在高利差保护的利润下,依然对多项基础服务巧立名目进行收费,更引起了社会的不满。同时,银行垄断行业的野蛮发展,也造成了以下困局:

1、银行成为圈钱工具。近年来银行业高利润、高增长的背后是对资金的极度渴求,各银行纷纷发布再融资方案,迎来了凶猛的银行再融资潮。据不完全统计2011年银行业再融资总额超过7600亿,几乎涵盖所有上市银行,而背后,却是少得可怜的分红。

2、乱收费违规不断。近年来银行的手续费收入增长迅猛,7年间增加了10倍的银行收费项目。中国银行业目前手续费收入占比20%,其中很多涉嫌乱收费。诸如账户管理费服务费融资顾问费信贷安排费挂失费汇款费小额账户费转帐费零钱清点费打印对帐单费等等,名目繁多。

3、利率双轨制,导致民间金融萎缩。现在我国银行业的利润主要来源于利差。如我国1年定期存款利率是3.5%,同期的贷款利率为6.65%,这种政策确保了银行业3%的利息差收入。2011年前三季度,五大国有银行利差收入占总营业收入的75.7%。而绝大多数银行发放贷款存在傍大款垒大户,以及大量投向政府投资的基础设施建设。如2010年投向基础设施的贷款也在6万亿左右,这意味着当年新增的7.9万亿贷款中,仅有1.9万亿投向了中小企业等实体经济。

4、容易导致银行功能异化。现在银行是个金娃娃,地方政府也想方设法要攥在自己手里,一些实业企业也想把这个作为产业金融混合发展的跳板。银行的利润高了,就会获得更多资本尤其是产业资本流向银行体系;而另一方面,银行可能通过一些渠道将资金投向信托或者其他虚拟经济领域,以钱炒钱。温家宝总理曾强调,要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确保资金投向实体经济,坚决抑制社会资本脱实向虚、以钱炒钱,防止虚拟经济过度自我循环和膨胀,防止出现产业空心化现象。

建议:

在中国银行业经历了挣扎求生和暴利崛起、急剧扩张的阶段后,银行更多地应该考虑均衡共赢与社会责任。同时,进一步推进金融改革也是我国调整经济结构的重点。首先应该迈出的,就是结束国有银行对金融业的垄断。要做到这一点,需要从以下方面着手:

1、放宽银行准入限制,推动银行私有化。

对于银行牌照的严格控制,事实上形成了银行的垄断地位。在发达国家的银行基本上都是民营的,有很多是农民银行,能解决农民的资金匮乏问题,也有很多社区银行来解决社区里面的熟人的融资。应逐步放开银行的准入限制,允许有实力的民营资本进入银行业。

同时我们应借鉴匈牙利等东欧国家银行私有化改革的经验。转轨国家内部一般缺乏国有银行改造的知识、技能、经验和资金,靠内部力量显然难以改变国有银行的产权和治理结构,因此,必须借助于外部力量即外国银行的参与。

2、建立完善的优胜劣汰和退出机制。

当前,尽管市场退出工作已经开展多年,但退出难却是不争事实,以致于银行有恃无恐,难以遏制逐利的本性。首先,应当建立市场退出的法律制度,真正建立金融机构破产与清算的程序,解决银行退出金融市场问题。必须加快《金融机构破产处置条例》的制定出台,避免破产工作没有政策依据;同时确保各项政策法规协同实施,避免各自为政。

其次,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由于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市场退出而使小额存款人的储蓄缩水,肯定引发矛盾冲突。因此必须加快存款保险机制的建立,避免广大中小存款人成为机构倒闭牺牲品。

3、转变银行发展模式,力求服务中小微企业和个人理财需要。

化解微小企业融资困境、支持中小微企业健康发展,既是我国扩大内需、培育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战略,也是缓解就业压力、进一步发挥我国比较优势的必然选择,此外还是配合国家房地产宏观调控,为经济发展寻找新增长点的理性选择。银行应当转变依靠价格双轨制的发展模式,转向零售贷款。支持小企业可以给银行带来风险分散和边际效益的增加,特别是灵活的风险定价往往使服务小企业能力较强的银行在竞争中更胜一筹。

同时,适应个性化需求的个人金融服务,是银行新的利润增长点。值得期许的服务领域包括因应老龄化趋势,提供简单方便、值得信赖、长期具有正的风险调整收益率的金融理财产品;也包括因应国内中产阶层壮大趋势,增加全球资产管理组合多元化产品;更包括因应拉动消费的需要,在丰富金融产品以支持物质产品生产与消费的同时,创新金融产品以支持文化、旅游等精神产品的生产与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