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会员风采

誓建会“呼吸”的城市群 星时达:海绵城市建设先行者

信息来源:周爱华   发布时间:2018-05-16   浏览次数:1567

自打三年前初次接触到“海绵城市”这一概念,郭彪就被它深深吸引。有着多年排水工作经验的他决心在宜昌尚属空白领域的这个行业白手起家。

他成立宜昌星时达节能环保建材公司,潜心钻研核心技术获取诸多专利,花费气力首创行业标准,不断向世人推广城市水生态修复的重要性。未来,他希望能建设更多与水为友的“海绵城市”,通过雨洪管理让城市不再“看海”,让宝贵的水资源能得到充分的循环再利用。

80后恋上“海绵城”

海绵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顾名思义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逐步改善并恢复城市的自然生态平衡,提升城市生态系统功能和减少城市洪涝灾害的发生。

1984年生于湖北五峰的郭彪,大学毕业后来到深圳成为一名建造师,参与过深圳地铁二号线、北京鸟巢、宜万铁路等重点项目防水工程建设,积累了丰富的排水工作经验。20124月,会“呼吸”的海绵城市概念在我国被专家学者首次提出,引起了郭彪的关注;201412月,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海绵城市建设”的讲话精神,国家部委决定开展中央财政支持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一直与排水打交道的郭彪从中嗅到了商机,他当即回到宜昌并在当年年底迅速成立公司。

白手起家创新先行

执着的郭彪一年只接几单活,维持10人团队正常运作,把其余精力全部拿来推进技术创新、编制行业标准、推广普及“海绵城市”理念及做法。在郭彪看来,打通技术关口,是在这个新型行业起步必经的阶段。

种植屋面、雨水收集、油水分离、同层排水系统、垂直绿化系统、屋面虹吸排水系统…..一般的企业只能做其中的一项,可郭彪却通过端口设计发明,将它们组合在了一起,能够随意转换、优化。没有足够的技术力量也没有所需的大型实验室,郭彪借脑引智,通过与深圳、武汉多所大学建立产学研基地的方式,将一个个想法和设计委托给不同高校的专业团队,并汇集“组装”成16个技术创新点。郭彪将初期的公司定位为“专门解决城市与水生态问题的集成方案提供商”,并致力于研发“环境友好型城市建筑排水系统”,通过虹吸排水、污水提升、油水分离、雨水收集利用等系统,使建筑排水从源头分类分散,做到流水路径最优化,达到建筑节能型、城市智慧型、环境友好型的应用目的。

三年时间里,郭彪为武汉、天津、江苏等地多个项目提供了技术支持。他还承接了水悦城水系建设项目,一手打造了可有效缓解热岛效应,还能将水回用的国贸绿植幕墙项目。正在建设中的宜昌市奥体中心2100方的雨水收集池,一旦设计施工完完成,不仅可以解决内涝等问题,按年周转24次计算(可用于景观、绿植浇灌等),节约下近5万方的宝贵水资源。他也因此获得第五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湖北赛区总决赛优胜奖、省“创青春”青年创新创业大赛铜奖等荣誉。

20183月,郭彪及其团队结合宜昌实际及施工总结出来的经验编写出了《海绵城市设计专用图集》、《海绵城市施工实用技术手册》,计划年内进入评审。“海绵城市建设是个全新的领域,全靠自我摸索,我们编辑这些图册就是想手把手的教会海绵城市的设计师和施工者,为他们所用。”

全新商业模式大畅想

做好上述工作也只是万里长征中的第一步。善于思考的郭彪说,他的目标就是缔造一个全新的“海绵城市建设”商业模式,抢占物联网设备终端(通过设计与城市排水有关的方案及实施来实现),实现对城市水文状况的采集、转换、传输、处理,完成对城市水循环过程的全方位立体监控,从而可解决“有多少水、水在哪里、往哪里去”的问题,为城市规划、建设、运行的提供数据支持。同时可实现自动或半自动对城市容水量进行调蓄,减少洪涝灾害。在应对城市自然灾害时,为政府决策层面提供依据及参考解决方案,最终实现从集成供应商向数据服务商的身份转变。

对于企业的发展,郭彪给出了时间表:1-3年完成功能性技术开发,成为高新技术产业,这个目标已经实现。再用3年,形成技术核心团队,打造智能设备,实现设计、实施一条龙服务模式及盈利模型;然后再实现复制、扩张。对于自己选择的这个领域,郭彪坦言“很冷很偏”,需要耐得住寂寞,这是他一辈子要做的事。

对于风投资本,郭彪始终是一种谨慎的欢迎态度。他说,插上资本的翅膀,星时达能飞的更高更远,但也要警惕资本逐利的特性带来的侵蚀,“等我在技术创新的路上走的更远一点,也许资本的介入就水到渠成了。”

(郭彪系民建伍家岗基层委员会二支部会员,宜昌市民建企业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