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随州市洛阳镇九口堰,是李先念、陈少敏等老一辈革命家曾经战斗和生活过的地方,是新四军第五师驻地,是著名的革命老区。这里曾经是穷乡僻壤,农业基础差,经济结构单一,人民生活水平低下。然而,有这么一个不安分的人,在改革开发的潮流下,穷则思变,心系农业,努力创新,开发出了“菇—稻”绿色生态高效栽培模式,带领乡亲共同走向了致富之路,在农业可持续发展上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就是民建会员严贤涛。
穷则思变,探索菌菇脱贫之路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村是社会的基本社区。农业可持续发展是整个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1992年,严贤涛看见农民们死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秋种麦、夏种稻,养牛为耕田、养鸡为过年、种田只求肚儿圆,心里甚为忧心。他从报刊杂志上看到外地有农民利用废木屑、稻草、牛粪等发展食用菌产业,当年投产,当年见效,他意识到食用菌是一种“短、平、快”的致富项目,于是立志从事食用菌产业发展,引导当地农民一起栽培,利用食用菌脱贫致富奔小康。
自2006年以来,严贤涛利用在外学习的蘑菇种植技术和经验,并通过反复试验,开发出了“袋料香菇+水稻”、“双孢蘑菇+水稻”等“菇—稻”新技术高效栽培模式,将层架式栽培改为大棚地栽。“菇—稻”栽培模式比传统栽培模式的效益显著提高,由于循环利用,原材料每亩袋栽香菇可获纯收入3万元以上,每亩栽培双孢蘑菇可获纯利5000元以上,是种植小麦收入的八至十倍,稻谷每亩可增产100公斤以上。
严贤涛说,以前菇农们栽培食用菌,一是采用椴木栽培,二是运用袋料层架栽培,一方面耗用大量的林木资源,另一方面耗用大量的人力物力,周期长、投资大、浪费重、效益低。传统的栽培方法使林木资源不断减少,导致水土流失严重,但是人们收入却越来越低。面临食用菌产业不能持续发展、农村大量劳动力外出务工等现状,严贤涛积极寻找利用农作物下脚料、秸秆、畜禽粪便等替代伐木材料来发展食用菌,实现食用菌持续发展。
逆水行舟,创新农经发展之路
做什么事情都不可能一帆风顺,严贤涛在“菇稻”栽培试验中,也遇到了很多困难和挫折,但是严贤涛不但没有气馁,而是从失败中吸取教训,不断总结经验,并积极请教市食用菌协会、华中农大真菌研究所的专家,通过不断探索和反复试验,终于总结出一整套“菇稻”高效栽培新模式,同时开始引导农民栽培。
在“菇稻”栽培试验中,出现了很多阻碍,比如说蒸袋灭菌不彻底,造成感染;养菌堆放过密,不通风,造成烧袋;转色光线过强,造成不出菇;越夏温度控制不力,造成菌丝烧死;稻草料未充分发酵腐烂,水分过大,造成菌丝不生长;病虫害防控无经验,造成菇被虫、鼠危害等。2005年春,严贤涛采用稻草地栽双孢菇15亩,由于经验不足,只收了几斤菇。2007年夏,他又投资26万元试验地栽香菇10亩10万袋,仍是血本无归。
“失败不失志,失败不气馁”,严贤涛从这几次的失败中,认真总结栽培教训与经验,为成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严贤涛在创新“菇—稻”绿色生态高效栽培模式的同时,积极推广自创的简易灭菌灶技术,以前菇农在食用菌栽培过程中灭菌时都是采用大铁锅或水泥灶,建一座需要花费3000—5000元,但是每次灭菌的数量少、灭菌不彻底。为了解决这个“花费大、成效小”的状况,严贤涛通过实验创新,把普通油桶改装成简易灭菌灶,一次灭菌的数量可以达到5000—10000袋,是以前的5到10倍,这种简易灭菌灶不仅造价低,而且搬运方便,灭菌彻底。简易灭菌灶率先在洛阳镇推广应用之后,何店、殷店、三里岗、柳林镇、万和、草店等多个乡镇菇农积极学习并引进了该技术,严贤涛对每一个菇农都无偿传授简易灭菌技术,共为菇农节约投资建灶成本高达1000万元以上。
他还将食用菌栽培与旅游农业、现代农业有机结合,创新开发出了食用菌盆景,利用盆景栽培了金针菇、蘑菇、灵芝、杏鲍菇等5000余盆,让人们在观赏食用菌盆景的同时,认知了各类珍稀食用菌,收到了很好的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
身体力行,引领乡民致富之路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严贤涛在自己示范栽培、带头致富的同时,心系农户,带动周边农民种植食用菌。
在菌种供应方面,他推介并提供优质菌种,对所有的种菇农户,签订“三包协议”,如若达不到预期收入,他将负责赔偿,这一协议让菇农吃下定心丸,纷纷积极种植食用菌。十余年来,他引导的农民没有一户因为菌种或栽培技术等原因引起的纠纷。
在技术指导方面,他不但免费向菇农印发栽培技术资料,而且深入到田间地头,对菇农进行现场指导,十余年间,严贤涛先后在洛阳、何店、府河等10余个乡镇,为菇农讲课200余节,培训菇农10000余人次,免费向菇农发放技术资料15000余份。
在产品销售方面,若市场俏销,他帮农民直接销售;若市场滞销,菇农愁销路时,他则全部回收,然后自己出资到武汉、广州、桂林等地寻找销路。在2008年的春夏之际,当时市场双孢菇行情下跌,一些种菇农户感觉种菇收入达不到预期目标,严贤涛则按当年签订的合同价款,全部回收,他共回收双孢菇200吨,每公斤高于当时市场价0.4元。农民从中得到了实惠,他自己则亏损了20余万元。
在产品保质方面,严贤涛投资20万元新建了两个冷库,投资4万元兴建菌类烘干和腌制设备,免费让菇农储存或烘烤鲜菇,以确保菇农的香菇能卖个好价钱。2010年4月,菇农孙宗涛在他的冷库里储存香菇,但是因为停电导致香菇损坏变质无法出售,严贤涛想到其家庭比较困难,便向他补偿了6000余元菌种款。
在帮助农户方面,有一些想发展食用菌,却又无资金的困难农户,严贤涛积极帮扶献爱心,采取赊销菌种和栽培材料,直到菇农有收益后再收菌种本金,对于特困户,严贤涛则无偿送菌种和材料进行帮扶。
近年来,他先后投入帮扶物资达8万余元,帮扶了近百户依靠栽培食用菌的农户走上了致富之路。同时,带动了洛阳镇及周边十余个小镇2000余户菇农发展“菇—稻”栽培模式,栽培面积达4200余亩,户平均收入6万元以上,年创经济效益1.3亿元。
抗洪一线,展现民建会员风采
2016年7月20日的洪灾,民建会员,随州市九口堰富民蘑菇农业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严贤涛主动抢险,在当地传为佳话。
前一天的下午,长时间的强降雨,导致山洪暴发,洛阳镇变成一片汪洋。进镇的道路桥梁全部被淹,镇卫生院和附近几排房子建在地势较高的山坡上,成了洪水中的“孤岛”。
靠近“孤岛”的杏苑小区,是该镇最大的商住小区,地势较低。20日早晨6点,小区积水2至3米,一楼被淹,200多名居民需要转移。住在杏苑小区临街的严贤涛,自家的5间商铺被淹。当听到消防官兵需要帮忙的喊声时,严贤涛立即冲过去,喊来合作社社员何华忠,与4位先来的消防官兵战斗在抗洪抢险的第一线。
严贤涛与何华忠、杨金溧、韩跃飞、蔡伟及四位消防官兵,一起用冲锋舟把杏苑小区的200多名居民从这里安全转移,一楼水齐胸了,就上二楼,在二楼搭一块厚板,连接“孤岛”,成了一条“生命通道”。严贤涛刚做完手术出院,他拖着病弱的身体,背的背,扛的扛,抱的抱,和大家一起与洪水赛跑,硬是将200多名受困群众安全转移到安全地带。
“当时什么也没想,只想到要救人,消防官兵对这里不很熟,帮把手是应该的”,严贤涛说。
“当时真是危险啦,严贤涛用生命去救被困洪水中武警战士和镇干部,不简单呀。”街道居民孙宗涛回忆说。
7月20日晚上8点,奉命赶来救援的随州武警中队战士开着冲锋舟在一栋栋楼房间穿梭救人。突然一辆载着4名武警战士和1名镇干部的冲锋舟发动机被洪水击坏,冲锋舟顺水而下,舟上5人面临被洪水吞噬的危险。
情况危急,舟上一个武警战士纵身跳起抓住一大树枝丫,等待救援;另4位被洪水冲到一座四间平房前,被屋檐上电缆线阻挡,3位战士和1个政府干部,紧紧抓住电缆线,大喊“快来救人”。
夜色笼罩,有关领导紧急商量对策,有的群众在打电筒照明,有的高喊救人,喊声此起彼伏。汹涌的洪水像猛兽一样,咆哮而去,严贤涛果断套上救生圈,带上长绳,跳进洪水里,向冲锋舟附近的平房游去,虽然距离只有七八十米,但水急浪高,几次把严贤涛打回“原地”,冲的他晕头转向。严贤涛深呼一口气,卯足劲,奋力向平房游去,攀上楼顶,把生命之绳抛向冲锋舟的战士。此时,副镇长王力新镇长紧跟其后协助,4名武警战士和1名政府干部紧紧抓住绳子,在其他武警官兵帮助下,成功被救。
从晚上8点到11点多,营救足足用了3个多小时。获救的武警战士对严贤涛说:“我们是来营救被困群众的,由于冲锋舟的问题,反陷险境,被你们营救,真是太感谢了!”站在旁边的老百姓情不自禁的说:你们救我们,我们帮你们,军民一家亲!
特大洪水,把严贤涛合作社的香菇基地夷为平地;一夜之间,基地的200多万袋香菇被冲走,整个合作社香菇大棚基地估损2000多万元。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严贤涛带领乡亲致富的事迹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他先后获得曾都区劳动模范、随州市十大杰出农民、省优秀科技特派员、湖北省乡土拔尖人才等一系列荣誉称号。各级领导也给予严贤涛莫大的鼓励,严贤涛也决心充分发挥自己的一技之长,继续为农民致富、农业增效、农村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