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18日,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习总书记在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彰显了坚定的改革决心,昭示了不变的开放信念。在大会上有一位老人,被党中央、国务院授予“改革先锋”称号,颁授改革先锋奖章。他见证了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他的一生都与改革开放后蜚声天下的汉正街紧密在一起,他于1996年加入中国民主建国会,他是风云一时的全国个体工商户的传奇性代表,他是汉正街市场发展的里程碑式人物——郑举选。
命运多舛百折不挠
1940年6月25日,郑举选出生在湖北省汉阳县侏儒山横龙乡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当时正值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全面进行抗日战争的时期。郑举选六岁那年,他的五个兄弟姐妹先后去世。他虽然从死亡线上挣扎下来,却双目致残,视力变极为微弱,仅能看见微光,而且面部也留下了疤痕。
新中国成立后,他全家搬到商贩云集的汉正街。郑家的祖辈曾经在汉正街上摆过摊,可以说是一个商贩世家。但他很早就知道,做生意不能只靠传统和经验,还必须靠文化和知识。因视力的原因,他在学习中比别人付出了更多的辛劳、汗水和眼泪。初中毕业后,由于视力太差,迫使他不得不停止高中学习,于是他转而随父亲经商。
1958年,郑举选18岁。在那“大跃进”的年代,为了减轻家庭负担,他到当时的硚口区三曙合作商店打工,老板嫌弃他视力不好,所以只给他最低的工资,并派他外出推销。但他没有抱怨,努力工作,在实践中摸索出一套推销规律,在商店的红旗竞赛中,获得优胜。
六十年代初期,他开始在武汉老三镇市场摆摊经营小百货。由于善于经营,生意日渐红火。他在汉正街上售卖毛主席像章等一系列周边产品,一跃成为汉正街销售毛主席像章的最大批发点。但因派性斗争,他被迫停止生意。随后,他发现武汉市生产用于家具的铰链供不应求,于是委托曾经的生意伙伴从长沙进货到汉口来买,缓解武汉的市场需求,却被打上“投机倒把”“长途贩运”的罪名,扣上了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帽子,再次被迫停止经营。为养家糊口,1972年郑举选改行卖冰棍。无论天气多么恶劣,他每天推车走几十公里,往返于批发和销售的地点。
由于郑举选为人仗义、乐于助人,不少盲人友人经常到他家聚会。在与大家的交谈中,他发现了商机,他提议,做小买卖,为农村人提供所需商品,自己也能挣钱糊口。他的话得到了众多盲人的积极响应,于是,一支由盲人组成的小商贩队伍诞生了。他们以汉正街为市场,在荆楚大地日益活跃起来。
1970年10月,全国亿万群众热烈欢庆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的历史性胜利。但是,郑举选团结盲人搞小商品经营却得罪了那些坚持“左”倾错误的人。1977年底,郑举选被关进了牢房。全家里被抄、货物、钱财全被没收,同时祸及妻儿、亲戚。为了保护这些可怜无辜的盲人客户,他被关押了整整18个月。在关押期间,他多次被提审,受尽折磨,双眼也失去了最后一线光明。1978年12月,中共11届三中全会在北京举行,这次全会给中国带来了生机,也给这位不幸的盲人带来了希望。1979年6月,郑举选被释放出狱,但是这只是意味着审查结束。此时,他家家徒四壁,一切都要从零开始。
郑举选重回汉正街后,用仅有的15元人民币做资本向工商局正式领了个体营业执照,成为汉正街的第一批持证上岗的个体户,在汉正街摆起了小摊。由于在狱中他没有“出卖”与他有经营往来的客户,当他出现在汉正街上的时候,那些患难之交都来看望他,给他大消息、带货源、带生意。不久,他的小摊又成为了汉正街头最热闹的地方。
诚信为本,乐于助人
他常说,我做生意一靠党的政策好、二靠待人诚恳、讲求信誉。他把诚信二字当做自己的座右铭,把帮助他人当做自己应尽的义务。
1981年初,用报废的尼龙降落伞带子改制的钥匙带子是汉正街的紧俏货。商客杨先生因敬佩郑举选,于是赊销价值1400元的货物给他。但几天后大批尼龙袋子进入市场,价钱跌掉一半。但郑举选见到杨先生后照样笑脸迎人,并按原价支付货款。为了弥补他的损失,杨先生为他牵线搭桥介绍产品,弥补了这次的亏损。
1976年,商贩张老头用4000元养老金买了一批鱼钩请郑举选代销。但货刚入库,一场大火便将鱼钩变成了一堆废物,郑举选自己的货物也被烧光,损失惨重。尽管如此,他还是将货款一文不差地交给了张老头。
1983年底,有两百多名职工的武汉打火石厂因产品滞销,面临倒闭的风险。厂领导找到了郑举选,询问是否有解决方法。郑举选二话没说就将所有滞销品全部要了。他知道,在城里这是滞销品,但对农村人来说却是生活必需品。虽然他是个盲人,但却比许多明眼人的眼光都锐利。他将打火石分成小包交给老客户,分销到各地农村。就这样,总价值十多万的打火石全都销售出去了,工厂也出现了转机。
郑举选对每个客户都和颜悦色,以礼相待。他们住不起旅社,吃不起饭,他留宿留饭,为他们保存物品。他们不了解武汉行情,到火车站托运货物不懂行规,他尽力为之疏通,甚至为客户代办托运手续。当他们遇到意外损失,他宁可自己赔钱,也要保证客户安全。因为他的真挚和付出得到了个体户、国营工厂、集体企业的深厚友谊。
郑举选做生意,讲究以诚相待,以信为本。在他的商海生涯中,这些助人为乐的故事数不胜数,这是他的为商之道,也是他成功的先决条件。不仅如此,他还向全国各地的商贩传授从商经验,从经商的道德到市场的行情、从创业的艰辛到发家致富的诀窍、全都一点一滴的传授与他人,毫无保留。
临危受命 商侠本色
1985年,武汉市硚口区侨务办公室为解决侨眷就业问题,集资在汉正街办了武汉友谊华侨贸易部,共安排职工45人。但仅仅两个月就亏损两万多元。在这危机关头,郑举选毅然投资5000元应聘到贸易部,并被推选为董事长。上任以后,他果断地对企业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他深深懂得现代市场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他提出用人之道先看人品,对人品好,靠得住的职工,进行分工,量才用人,并提出绩效工资的理念,让大家多劳多得,同时他全面保障职工的各项福利待遇,将贸易部团队凝成一股绳,上下一心。不仅如此,郑举选十分重视职工素质的综合培养,他会分期、分批送职工到相关专业院校进行专业培训,提升职工专业知识,确保人才的力量。
上任后,郑举选集思广益并结合贸易部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三条经营之道:一是改革旧模式,确立新模式;二是将国内名优产品确定为自己的拳头产品;三是宁可牺牲自己的利益,也不能让客户吃亏。从此,他代理贸易部全体职工沿着三条经营之道,扬长避短,竭力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色。他上任不到半个月,营业额便达到十多万;截止1988年,贸易部库存已突破60万元;从1985年至1991年,年销售额均在500万左右,其中80%的生意都是他本人直接做成的。短短几年,贸易部不仅留亏为盈,还清了全部债务,还上缴税收和管理费70万元。
生意日渐红火,但郑举选意识到沿海和华中的个体商贩大量涌进西南,如果不采取对策贸易部会逐渐失去市场竞争力。于是他派人到西南进行调研,随后通过当地工商部门批准,在成都市开设了友谊华侨贸易部西南分部,增强了贸易部在西南的辐射力。1988年2月,郑举选集资20万元开办武汉友谊华侨汉阳针织厂,以染织加工为主,做到自产自销,形成前店后场一条龙。1988年9月,武汉市农民政府侨务办公室、武汉市归国华侨联合会授予他“双文明”先建设先进工作者的光荣称号。同年,武汉友谊华侨贸易部被评为市桥之先进企业。
蜚声海外热心公益
1982年至1985年,郑举选在汉正街做个体户那几年,他共缴纳税金和工商管理费3万元;为支援老苏区、救济非洲难民捐款1500元,为盲聋哑人协会捐赠1000元;1985年,购买国库劵12000元。在武汉市名列第一,在当时数千名个体户中,这位盲人商人创下了销售额连年第一、缴税连年第一、捐款第一、认购国库券第一。
郑举选个体经商和振兴企业的事迹受到了党和政府的关心,也引起了国内外专家学者的注意。正因为如此,他成了汉正街的风流人物,国内外几十家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相继报道他,使他的英雄事迹蜚声海外。至此,郑举选这个名字不但进入了媒体,也写入了史册。
一个拥有巨资的董事长,在生活中对自己十分节俭,但他对社会公益活动却毫不吝啬。1993年,武汉市妇联评选爱心家庭时,他捐给残疾人西裤200条;为支持新闻事业,向一家刊物赞助5000元。1994年,在亚太残疾人十年活动中,他捐款5000元以支持武汉市残疾人福利事业,被武汉市残疾人福利基金会授予“慈善企业家”的荣誉称号;向癌症康复会支助1000元;向乡镇企业画刊资助3000元。1995年,秋云热心青年志愿者遇到困难时,他捐赠衣物并资助500元;资助杂志社3000元。1996年,他向武汉市蔡甸区侏儒镇土金村小学捐款5000元,并动员他两个叔叔各捐赠5000元,助力希望工程;为支援武汉市防汛抗灾,捐赠价值6600元的衣物;为慰问武汉市汉阳区永丰乡仙山村防汛人员捐赠500元;向武汉市康癌症康复会捐赠5000元。
郑举选对别人、对社会公益事业慷慨解囊,对自己却克勤克俭。这位汉正街走出来的民营企业家用他的传奇故事告诉我们:在人生道路上经历磨难、任劳任怨,却不被挫折所折服,肯吃苦、却不惧怕吃亏的人终会获得成功。功成名就之后,他做到了真正的乐善好施,懂得感恩、懂得回馈社会,这是人生的一种升华。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随着汉正街的升级改造,郑举选也逐渐淡出商场。但他紧跟时代步伐,时刻不忘自我升值,他每天都用收音机收听新闻,了解国家发展动态;学会用电脑拼音打字;到老年大学学习二胡、象棋,在家人的帮助下在互联网上与人对弈……晚年生活可谓是丰富多彩。但他作为武汉市盲协主席、湖北省盲协副主席,却时刻为盲人操碎了心。
近年来,汉正街以逐渐退去了“天下第一街”的光环,但郑举选却认为未来的汉正街大有可为,利用好区域优势,重新定位,终会再现辉煌。
(作者系民建武汉市硚口区委专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