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井冈山的向往由来已久,那还是小时候看电影《闪闪的红星》时播下的种子。此次踏上井冈山这片红色热土,仿佛回到了战火纷飞的年代,深度触摸信仰之光,接受了一次崭新的精神洗礼,也真切的看到了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
车一开进井冈山,红色的氛围扑面而来,屋前路旁到处都伫立着当年红军的雕像,屋顶飘扬着鲜红的国旗,井冈山的路灯都是燃烧着的红色火炬。这里的每一座山峰都伫立着不屈不挠的风骨;每一寸土地都曾洒满烈士的鲜血;每一根翠竹都浸透着革命者的汗泉。所经之处,无一不在对我们输送着信仰的力量,述说着革命的故事。瞬间为我们注入了新的血液,让我们长出了新的筋骨。
在这七天的时间里,井冈精神时时感染和激励着我们,信仰的强大力量穿越时空,震撼着每一位学员的心灵。置身于这红色革命摇篮,绿色生态宝库,所见所闻、所思所想,一切都那么真实具体,这里的故事说不完,这里的感慨写不尽,我只能略选二三来表达对井冈精神的敬仰和对革命先烈的无限怀念追思。
挹翠湖的雨
到达的第二天晚上,我专门去挹翠湖东北角听红歌,那是民间自发组织的。临近傍晚,天边夕霞依稀可见,夜幕还未拉上,便远远的传来了大合唱《敬祝毛主席万寿无疆》,正驻足凝神听着,突然天边传来轰轰雷声,几道闪电,刹那间风起云涌,雨点便倾泻而下,虽然没有带伞,暴雨淋湿了衣衫,但并不后悔,天知我意,正好体验一下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站在红歌亭中,电闪雷鸣间,无数次在脑海中闪现的红军在风雨中行军的镜头,戴斗笠、披蓑衣、穿草鞋,背着步枪、大刀、长矛,像电影一样,在雨幕中播放。小小红歌亭八面来风,站在哪里都像是迎着风的方向,在这一场暴风闪电的洗礼中,我触摸到了信仰的光芒。当时极度贫困,生活物资稀缺,是什么支撑他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闹革命呢?是坚定执着追理想的信仰!人一旦有了信仰,就有了巨大的精神力量,这种力量就体现在不畏惧任何艰难险阻,不害怕流血牺牲。
井冈山革命博物馆
走进博物馆大厅,绘画与实景,浮雕与灯光相结合,真实再现当年气势恢宏、波澜壮阔的场景。看着将军们英武的雕像、战斗的图片,黄洋界保卫战的场景;先烈们用过的枪、穿过的衣、走过的桥,如身临其境,生动传神的再现了那段艰苦斗争的岁月。参观井冈山博物馆,心情是沉重的,为红军的胜利而喜悦,为战士们的流血牺牲而痛心,为我们今天的和平幸福生活而感恩;更加珍惜我们拥有的一切,也更加热爱我们饱经沧桑的祖国。
黄洋界哨所
黄洋界是井冈山五大哨口之一,地势最为险要。“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当年红军以不足一个营的兵力,战胜了敌人四个团的进攻,造就了著名的黄洋界保卫战。毛主席在这里写下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也在这里写下了“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的豪情诗篇。
站在黄洋界顶峰,极目四望,林海云海气象万千。看山峦叠翠、纤尘不染,云卷云舒间萦绕着一股庄严肃穆之气,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何处不青山。尤记当年烽火,弹指一挥间,谈笑凯歌还。有人说,一个共和国也许就诞生于一首诗。站在黄洋界顶峰,似能感受到领袖诗人在这里运筹帷幄、高山定乾坤,播撒星星之火的豪情壮志,中国革命从此在这里发展壮大,走向更大的胜利和辉煌,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就是革命先烈们当年为之奋斗的目标。
八角楼的灯光
八角楼是采光的天窗是一个八卦形,有桌子大小,上面有玻璃,并非楼是八角形。我们敬爱的毛主席在这里住了两年零四个月,八角楼的灯光经常彻夜通明,在这盏油灯下,毛主席写下了许多光辉著作,为中国革命指明了道路。站在八角窗下,我仿佛看到了毛主席在这里伏案疾书的情景。革命风雷笔下起,五湖四海红旗扬。八角楼的灯光,是冲破黑暗之光,更是信仰之光。
信仰不是一种理论,而是一种行为,只有它在被实践的时候,它才是有生命力的,才是有意义的。井冈山,这本无字的教科书,带给我的不仅仅是感动,更多的是沉思和展望。
没有信仰的人如同行尸走肉,只为自己而活的人太过狭隘;怎样的人生才是有意义的?怎样的人生才值得一过?才不枉你来人间走这一趟?所有的疑问,在井冈山都找到了答案。这答案无处不在,一座墓碑、一根扁担、一条挑粮小道,一盏油灯、一块读书石、一所红军医院,这里所有的一切,都在无声静默中穿过岁月的长河,向前来瞻仰者传递着一种坚韧不拔的革命精神:“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这种精神正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井冈山的红色火炬仍然是照亮中华民族伟大进程的火把,是永不褪色的革命精神。踏上井冈,回顾历史,深度触摸红色摇篮承载的初心和使命,在即将迎来的建国70周年之际,传承和弘扬信仰的力量,人格和榜样的力量,将井岗精神贯穿工作和生活中,做一个永不停歇的追梦人!
(作者系天门民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