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中国梦·民建情——与祖国共奋进 与民建共成长主题演讲”
演讲者:严贤涛 民建随州市委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大家好!我叫严贤涛,来自炎帝神农故里、编钟古乐之乡---随州。我是农民的儿子,扎根农村三十年,研发食用菌,带动近千贫困户发展香菇产业,使穷苦百姓和我一起共同走上致富路。我没有作出惊天动地的伟业,但党和政府却授予我至高国家荣誉。今年8月29日,我有幸走出大山,走进北京,作为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受到中央领导人的接见。今天,站在这个舞台,我以《民建伴我共成长,我带百姓奔小康》的演讲来表达我的感恩之心,我愿在组织的培养激励下,发挥光和热,为人民、为社会继续贡献。
我出生在白兆山下一个叫九口堰的革命老区,那里曾是李先念、陈少敏等老一辈革命家战斗过的地方。我年少时家贫,无钱读书,十五岁便辍学。那时,山里信息闭塞,乡亲们死守一亩三分地,秋种麦、夏种稻,养牛为耕田、养鸡为过年、种田只求肚儿圆。我想创业改变命运,经历过很多挫折和艰辛。随着改革的春风吹拂中国大地,随州香菇开始走出国门。我试着种植香菇,获得成功。尝到甜头,我便啃书本再补课,到大学自费学习,下苦功钻研种植技术,很快我种植的香菇、木耳初成规模,也卖出了好价钱,成为大山里第一批先富起来的人。
“一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算富,你要帮助贫困线上的乡邻一起致富呀!”这是主委张书文对我的殷殷嘱托。
我开始成立合作社,吸纳几十户最贫困社员一起发展香菇栽培。然而,随着种植面积扩大和数量增加,原本资源贫瘠的家乡各类木材消耗殆尽,民没富林却荒了,再加上病虫害,初期菇产量不高,导致亏损。跟着干的社员开始怀疑我,说不是正路;有的社员感到致富无门干脆退出。我看在眼里,愁在心里。有一次心里忽然想到:何不用农作物废料栽培食用菌?如果成功,不但能保护林木资源,还可优化环境。
于是,我毫不犹豫地行动起来。2005年春,我试用稻草地栽双孢菇15亩,仅收了几斤菇。第二年,我又投资26万元地栽香菇10亩10万袋,仍是血本无归。伴着村民的嘲笑,我最后选定一季菇一季稻轮作方法,终于有了2000袋的成功,算了一笔帐,每袋获利5元。村民们又开始跟着我干起来了。我的“菇+稻”轮作模式,获得了湖北省科技成果鉴定和随州市科技创新三等奖,合作社基地也被华中农业大学授予生产试验示范基地。此后我又试验成功“菇+菜”轮作模式和食用菌盆景栽培。2017年,我的食用菌盆景在武汉农博会和北京国际创新创业博览会上参展,先后获得金奖和银奖。在探索食用菌栽培方法上,我的试验始终没有停滞,至今已掌握近20种方法,技术储备在全省行业领先。
我倍感组织温暖。在突遇百年不遇的雪灾面前,主委张书文亲自到我村,了解受灾情况,动员会员捐资20000元补贴10户严重受灾菇农;在技术公关上,市委委员梁天成、段红琴请大学教授来基地亲临指导,为我提供学习机会,落实惠农政策;曾都总支主委易高平经常带农技专家、银行人员到合作社现场办公,为我排忧解难。
民建组织的层层关爱,令我进步很快。为了覆盖更多贫困对象,我摸索出“五统一分”帮扶模式,即:合作社统一制棒、统一建棚、统一指导、统一回收、统一销售,分户管理。对于特困户,我无偿提供菌种和材料帮扶,帮扶面也由本村扩展到全镇乃至外地。洛阳镇金花冲村特困户黄华平夫妻都患有重病,我垫资3万元为他们制菌棒、建钢构大棚,使他们家年获纯利4万元。2018年,我协助政府在洛阳镇10个村建钢构大棚200余座,帮300余困难户成功栽培香菇,户平纯收入都在2万元以上。2018年5月,我受邀到全国深度贫困县竹溪指导香菇产业扶贫,将“五统一分”模式在竹溪县13个村、520个贫困户中推广,脱贫成功。今年初,我又带动府河镇55户特困群众发展香菇产业。为了让更多人在香菇种植上受益。作为民建会员,自2012年来,我共撰写了14篇反映农村经济建设和民生的提案提交市政协会议,大部分提案被评为优秀提案并被组织实施。
三十年扎根乡村,看到乡亲们因我的付出而脱贫致富,我满心欢喜。三十年心系乡邻,得到上级给我的诸多荣誉,我更感到喜悦!事业有起点,没有终点。今后,我将不忘初心,继续带领村民发展香菇种植,壮大合作社,助力美丽乡村建设,为随州菇香飘向更远而不懈奋斗!
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