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政协报》(2025年03月06日 第 18 版)
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引擎。过去一年,在消费品以旧换新及一揽子增量政策的带动下,消费潜力不断释放,为促进国民经济稳定增长提供有效支撑。
两新”政策加力扩围实施以来,各地因地制宜,创新工作方法,新消费产品和新场景层出不穷,亮点纷呈。主要体现在:
政策好、鼓士气。2024年,大宗消费显著增长,汽车以旧换新超680万辆,带动销售额9200亿元;家电以旧换新带动销售6200多万台,销售额2700亿元。居民服务性消费支出增长7.4%,对消费支出增长贡献率达63%。
造氛围、聚人气。各地通过城市活动、品牌营销、体验经济等多种形式营造氛围、聚集人气。融合旅游、购物、文化的消费场景,吸引跨区域客流;串联节假日和展会,形成“季季有主题、月月有亮点”的消费氛围,拉动本地及周边消费增长。
创特色、接地气。依托自贸港、自贸区政策优势,打造国际“演艺之都”,通过音乐节、话剧等演出吸引游客,联动酒店、餐饮消费,提升城市文旅吸引力。通过政策支持与特色活动,强化“夜经济”新标签。
数字化、添新气。数字消费与科技赋能构造出虚实结合的新场景和富有科技感的设计,打造品牌IP,创设年轻人打卡与商务社交的新地标。
善创新、展锐气。近年出现的热点消费领域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通过“硬核创新”与“软性链接”来激发市场活力。呈现出技术驱动、场景破圈、文化赋能、绿色转型的实施策略,以及从产品到产业链、响应政策与激发消费需求的双重导向路径。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部署2025年重点任务时,把“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摆在首位。进一步提振消费还需多维度协同发力,更加努力挖掘潜能,为市场注入持续活力。这就要求我们敢于大胆创新,以消费内容、消费结构和消费方式创新催生的新动能倒逼消费升级,推进消费市场公平有序竞争。短期内可以通过补贴和以旧换新政策激发市场活力,中期则需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和优化消费环境来培育消费潜能,长期更依赖新型消费业态的不断培育和制度性改革来拓展消费市场的新空间。
要强化消费信心。市场消费信心不足仍是当前促消费的主要内生障碍,这既受客观现实影响,也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消费者群体的从众效应,抑制了部分有消费潜力者的消费意愿,再通过市场反馈到投资生产型消费者,将会影响整体经济循环顺畅。因此,需要不断通过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营造提振消费信心的浓厚氛围。
要注重政策设计的精准性、协同性和可持续性。政策支持是激发内需动力的最坚实力量。要更加丰富促消费的支持政策手段和工具,与支持就业创业的政策相衔接,综合施策,精准发力。除了必要的财政和税收政策、产业政策外,更多地需要在为消费者创造消费机会方面进行体制机制创新,以制度创新持续驱动消费。通过“政策包”整合财政、金融和产业资源,形成合力。同时加强政策宣传,提升政策执行效率。
要打破地方保护和行业垄断。保护与垄断打破了正常的商业循环,会给消费者带来价格等方面的损失,制约扩大消费的能力。因此,加快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是保护消费者利益,实现扩大内需的关键。
要破除内卷式低价竞争。消费领域的低价竞争在短期内增加了消费增量,但是持续的低价竞争最终将导致生产者无利可图,恶化制造业产业链的生存环境,降低从业者的收入,最终削弱社会整体的消费能力。因此,促消费不能依赖各种形式的低价竞争,应构建一个公平合理、竞争有序的消费生态,实现全社会的可持续消费。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民建湖北省委会副主委、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