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于2018年3月3日在北京开幕。此次全国两会上,尽快设立国家级武汉长江新区的建言受到广泛关注持续升温。3月4日,全国政协委员、武汉市政协主席胡曙光作为第一提案人,民建武汉市委主委张文彤和来自工商联、总工会、科技等界别的肖凯旋、陈纯星、高宗余等18位住鄂全国政协委员联名提案,共同提出《关于支持设立国家级武汉长江新区的建议》。
这一关于武汉未来发展的重要建言,也得到湖北团全国人大代表的呼应。周洪宇、袁伟霞、亢德芝、蔡学恩等多位全国人大代表齐声建言,支持国家级武汉长江新区尽快设立。
联名提案认为,设立国家级武汉长江新区,在四个层面意义重大。在全球层面,打造一个承担国家战略、传承长江文明的样板区,探索城市科学发展的新路径;在国家层面,打造一个国家中心城市新引擎,构建中部开放型经济新高地;在区域层面,打造长江经济带新增长极,辐射带动武汉城市圈、长江中游城市群、大别山革命老区协调发展;在市域层面,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实现城市高质量发展,为实现“建成支点、走在前列”的目标增添新动能。
同时,设立国家级武汉长江新区有利于推动实施长江经济带国家战略。长江干流流经湖北1061公里,湖北武汉地处长江经济带的“龙腰”地位,理应在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绿色发展中承担更重要的作用。设立国家级武汉长江新区将为复兴大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长江新区设立的重大意义得到代表委员们高度认同。那么,设立国家级新区,它有哪些优势?
长江新区选址于武汉东北部,总面积约500平方公里,这里基础条件良好,优势明显。区位优越,位于武汉东北部长江之滨,面江背山、坐北朝南,有机联接武汉主城,滨湖拥河、山水形胜;交通便捷,处于水运、航空、铁路三位一体的立体交通网络中心位置;生态良好,水资源丰富,生态承载力强。具备建设国家级新区的良好条件。
联名提案建议,尽快启动国家级武汉长江新区设立审核报批工作,将武汉长江新区作为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的示范区,加强长江大保护,支持探索建立“共抓大保护”的生态环境治理新机制,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发展新模式。
联名提案认为,武汉长江新区申报国家级新区的要件齐备,建议早日批复设立武汉长江新区,以充分发挥其先行示范作用。
“设立武汉长江新区是为世界提供未来城市发展中国方案的重大探索。”全国政协委员、民建武汉市委主委、长江新城管委会主任张文彤在接受长江日报、武汉电视台、荆楚网等媒体采访时说,武汉长江新区对标雄安新区,以“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为理念进行规划建设,创新城市发展方式,探索有效化解各种“城市病”的举措,积极探索绿色城市、智慧城市、人文城市、开放城市等一系列创新性城市发展模式,为新型城镇化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新示范,将努力打造成为代表城市发展最高成就的展示区、全球未来城市的样板。